首頁/ 歷史/ 正文

臥龍鳳雛 一個需三顧茅廬 一個直接免官 劉備更看重才能還是家世

任何時代都一樣,有人有背景有人只有背影,有人有身份有人出門還得帶身份證。

即便是人才,有的人可以一路順風順水,有的人卻要跌爬滾打一番。

臥龍鳳雛,並稱於世,可是一位讓劉備三顧茅廬,一位縣令做的不好,還被直接免了官。

龐統的名聲實不在諸葛亮之下,不僅是荊州,江東諸士都願意與其結好,但是因三顧茅廬之舉給人求賢若渴之感的劉備,為何對這位鳳雛一開始並不重視呢?無他,劉備三次屈尊去請的諸葛亮,親戚圈朋友圈等級太高了,他不得不放低姿態,而龐統呢,雖然有名聲,卻也只是一般士子出身。

不過好在龐統的朋友圈也還很有力度,甚至外國友人都替他說話,終於讓這鳳雛在劉備麾下有了用武之地,沒有明珠暗投泯然眾人。

劉備對諸葛亮一開始也沒有足夠重視

臥龍鳳雛 一個需三顧茅廬 一個直接免官 劉備更看重才能還是家世

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一方求賢若渴,一方智珠在握,隆中對,更是為三分天下定下了基調。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承認了,“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讓劉備多了禮賢下士的光環。

《三國志》有別於《三國演義》,著重介紹了隆中對內容,但對三顧茅廬就是簡單幾句,“凡三往,乃見。”

對三顧茅廬之時,裴松之注《三國》時,還特意說了一句,“非亮先詣帝明矣”,不過他對於自己的判斷卻並不自信,隨即加了一句,“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就是他承認史料上多有出入。

與《三國志》記載不一樣的是裴松之注《三國》時引用最多的《魏略》以及西晉人司馬彪所著《九州春秋》。

這兩本史籍都說,劉備在三顧茅廬之前,諸葛亮已經去見過他,而且兩人相談甚歡。

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客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可見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是誰,有什麼身份背景,只把他當成一般士子對待,甚至諸葛亮有意獨自留下,但劉備也沒問他有什麼想說的嗎。

不過諸葛亮非常人,很會找說話的切入點。

劉備大概是編草鞋編習慣了,當了官後喜歡編毦,也就是一種牛毛編的裝飾品,劉備麾下最有名的親衛就是白毦兵,不只是這些白毦是不是都是劉備給編的。

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己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言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亮遂言。

《魏略》只是說,“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待之。”可見,兩人第一次見面,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有才能,但是仍只是把這個年輕人當成上等賓客,而沒有委以重任。

究其原因,劉備到荊州後,“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其中就有徐庶等人,所以未必多在乎一個年輕人。而且“表疑其心,陰御之。”所以即便知道了諸葛亮的身份背景,劉備也不敢過於熱情招攬吧。

諸葛亮可不是躬耕的農夫親戚圈朋友圈非比尋常

諸葛亮自稱“早孤”“躬耕於南陽”的,給人的感覺是他就一孤苦伶仃的農民,但實際上,諸葛亮的背景可不一般。

臥龍鳳雛 一個需三顧茅廬 一個直接免官 劉備更看重才能還是家世

諸葛亮八歲時父母雙亡,和兄弟們由叔叔諸葛玄照顧,諸葛玄一當官就是二千石的一郡太守。有說是袁術舉薦,有說是劉表舉薦。但不管是誰,能被這兩位漢末的割據大佬舉薦,其能力不說,至少也是世家門閥出身。而諸葛亮的祖上自是出過幾位二千石的大官的。

即便是諸葛玄死於很可能是軍閥互鬥而起的民亂,之後回到南陽的諸葛亮也不是沒人管的野孩子。

諸葛亮有個醜媳婦是人盡皆知,不只是諸葛亮欣賞妻子的才能,而且孃家的來頭大啊。

裴松之注《三國志》援引《襄陽耆舊記》:“漢末,諸蔡最盛。”

指的就是荊州最強的門閥就是蔡氏。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是蔡氏蔡諷的女婿,而蔡諷的姐姐是東漢太尉張溫的妻子。

荊州的大將蔡瑁算是諸葛亮的舅舅,而蔡瑁妹妹是劉表的繼室,荊州之主劉表就是諸葛亮的姨夫。

倒不是說諸葛亮攀龍附鳳,只是證明一下,諸葛亮的家族本身也不弱,與黃家是門當戶對的。諸葛亮還有一位姐姐則嫁入了荊州另一個豪門蒯家,可見整個荊州上層圈子都和諸葛亮是沾親帶故了。

諸葛亮和龐統是一個朋友圈所以才有兩人齊名之說

諸葛亮還有一個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德公和諸葛亮的岳父都是荊州有名的名士,雖然都不去當官,但是因為清譽更盛,被人們稱做是高潔之輩。

從諸葛亮的作為看,他是胸有大志的,但是同樣也是洞察世情,所以選擇和黃與龐一樣躬耕,當然那兩位是真不想當官,而諸葛亮所做是為了“養望”。也就是讓自己的美名先起來,然後再尋求發展,才有一鳴驚人的機會。

日常種地的龐德公有一個他十分喜歡的從子,也就是族中子弟,這位就叫龐統。

《先賢傳》:鄉里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

這本書中,臥龍鳳雛之名是由龐德公說出去的。

不過在《清江三孔集序》中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是由司馬德操也就是水鏡先生說的這話,

“東京之末,士方馳騖於功名,而諸葛孔明、龐士元隱約襄漢之間,不輕以身從人。司馬德操曰:孔明臥龍,士元雛鳳也。先主用之,俱以為軍師。”

司馬德操何許人也?就是司馬徽,“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三國志》這句話中最主要的是一個“有知人鑑”。當時流行的是名士的人物品評,因為得到名士的評價之後身價就能倍漲,不然曹操也不會硬逼著許劭給他下評價,正是憑著“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一句,曹操年紀輕輕就被舉薦當了官。

司馬徽到了荊州後就主動去見的龐德公,遂成好友,而諸葛亮和龐統等一幫小字輩自然也得了司馬徽的青睞。

當然不管是這兩位長輩誰下的評語,臥龍鳳雛的名聲算是傳出去了。

龐統成名其實比諸葛亮要早而且江東諸人都知道他的名聲

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按照《襄陽記》的說法,司馬徽是同時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

不過龐統出名更早,也是因為能識人的司馬徽,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三國志》)

南州士人之冠,這可是絕高的評價了,當時龐統才十八歲,諸葛亮才十六歲。

龐統後來被舉薦成為郡功曹,仕途上已經先行了一步。劉備不知道他的大名是不可能的。

而且從其後龐統為劉備籌謀劃策可見,龐統確實名不虛傳,是有真材實料的。

臥龍鳳雛 一個需三顧茅廬 一個直接免官 劉備更看重才能還是家世

其後雖然同在荊州,但是劉備並沒有對龐統有所青睞,直到赤壁之戰後,龐統居然跟著周瑜成了他的功曹。

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績、顧劭、全琮皆往……深與統相結而還。《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

可見龐統當時在江東人眼中也是知名之人。

不過就是這樣,到了劉備麾下時,“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

當時還是外國友人替他說了話,

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而且因為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了龐統,“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名聲可能傳得更遠的龐統雖然和諸葛亮是鄉里鄉親,卻沒有得到三顧茅廬類似的待遇,可見,劉備對於人才的追求是他自身的考量的。

有用之人不只是有才有背景更有用

為何劉備要去三顧茅廬諸葛亮呢?應該不是劉備認為諸葛亮比龐統強的關係。

207年也就是三顧茅廬那一年,曹操統一北方,一直隔岸觀火的荊州上下自然惶恐起來,都知道曹操的下一個目標肯定是離許都最近的荊襄。

劉表很可能會投降曹操應該是很多人的擔心,這個時候劉備也就無須顧忌劉表的猜忌了。他不僅需要諸葛亮的才智,而且諸葛亮的身份背景在那裡擺著,為了自保劉備也需要一個與荊州各大勢力有關的人為紐帶,不只是劉表,還有蔡家、蒯家等蠢蠢欲動想要降曹的世家豪門。

劉備那個時候到底有沒有想過爭奪天下怕是無人知曉,但是興復漢室的心肯定是有,不過,一直能夠隱忍的劉備應該也不介意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吧。

從史書看,劉備想依託荊州之力抗曹也非妄念。因為劉表的長子劉琦跟他交好,而劉琦害怕劉表廢了自己時最相信的就是諸葛亮,“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與諸葛亮的關係可見一斑。

就是繼位的劉琮在曹操兵臨新野時,也曾想過要和劉備與劉琦聯合。

只不過荊州世家門閥的私心作祟,劉琮還是不得不降了曹操。

但劉備得了諸葛亮這個大才,聯合孫權終於在赤壁大敗曹操,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可能。

而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諸如尹默、向朗等最後都成了劉備帳下人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