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作為元、明、清三朝都城,北京城內有著大量珍貴古建築,其中更是蘊藏著許多或耳熟能詳或知者甚少的故事,比如民間俗稱為“前門樓子”的正陽門。事實上,正陽門不僅是北京為數不多的現存古城樓,更是昔日的京師九門之首,集正陽門城樓、箭樓與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禦性建築體系,其樓高33米,總高42米,高度甚至超過了天安門城樓8。7米,在古代一直是北京的最高建築。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在皇權日益集中的明清兩朝,不論皇帝是前往先農壇演耕,還是率領百官祭天,正陽門都是必經之路。然而如此重要的正陽門,其城樓牌匾上卻有一個錯別字——“正陽門”的“門”字缺了一筆,沒有右下角那個鉤。關於這個錯字,還得從大明弘治年間說起。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明孝宗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盛夏,北方地區爆發大面積旱災與蝗災。對於農耕技術比較落後的古代來說,一旦爆發嚴重天災,大量農民就會面臨生存難題,最後很可能淪為流民。另一方面,蝗蟲群不斷向周邊省份蔓延,甚至一度逼近京郊,一時間人心惶惶。為安撫臣民同時實地調查蝗災的具體情況,弘治皇帝朱祐樘毅然決定出宮考察。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紫禁城附近倒還風平浪靜,誰知道眾人剛一出正陽門,鋪天蓋地的蝗蟲群就席捲而來,還直往臉上撲,甚至有遮天蔽日之勢。隨行大臣趕緊圍在弘治皇帝身邊護駕,一行人且躲且退。其實,朱祐樘一開始還是很堅定的,想要走到百姓中間去調研,然而他這麼幾十年實在沒見過這樣的陣仗,一時間也嚇得腿肚子打轉兒,再加上大臣們的不斷勸說,弘治皇帝最終還是用袖子捂住頭臉,灰溜溜地回到了紫禁城。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安全回宮之後,弘治皇帝心裡越想越氣,臉上也實在掛不住,越想越上頭,作為一國之君,不但沒有完成體察民情的既定任務,更是跟著眾臣灰溜溜地臨陣脫逃,實在是有失體統。思來想去,弘治皇帝決心找個臺階下,以便為自己挽回顏面,於是次日上朝時一臉嚴肅對大臣們說:“朕本來已經下定決心要出城的,可是剛出正陽門,朕的龍袍就不知道被什麼東西給鉤住了,無法再前行半步,最後只好起駕回宮。”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眾人聽完都明白皇帝這是在藉口,於是都看破不說破,等著聽皇上接下來會說些什麼。果不其然,弘治皇帝見眾人沒反應,又自顧自地解釋道:“朕回宮之後想了半晌,最後才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諸位愛卿注意到城門上的正陽門三個大字了嗎?就是因為這個門字有個鉤,才鉤住了朕的龍袍,門就該通行無阻嘛,這個鉤真是太不吉利了!”

北京有塊古怪匾額,意義重大卻有“錯字”,500年來無人指正更改

聽完弘治皇帝的強行辯解,眾臣聽得是頻頻點頭。見眾人沒有異議,弘治皇帝的心裡似乎也不再堵得慌了。於是弘治皇帝正式下旨,命人重寫正陽門三字,並且著重強調要去掉“門”字上的鉤。從此,正陽門匾額的“門”字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再也沒有鉤了,百姓們也沒人敢提出異議。於是五百多年過去,這個沒鉤的“門”字逐漸成為老北京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吸引著不少往來遊客。

參考文獻:

《明實錄·孝宗實錄》《萬曆野獲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