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爾等如此使朕暢快,何疾不治,何病不除?朕躬甚安,已痊癒。朕之親切寶貝爾等俱好麼?”這句話,不是“狗血”戲說劇裡的無厘頭搞笑,而是清代雍正皇帝原原本本的奏摺批語。雍正帝染病,喀爾喀副將軍策旺扎布等人上奏問候,卻得到雍正帝的親切關懷,遂寫下了這段批語。只不過,此“寶貝”非彼“寶貝”,不是男女情侶之間的暱稱,而是皇帝對臣子的愛 稱,以示親近之意。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奏摺,又稱摺子、奏帖或摺奏,是清代重要官文書之一。它始用於康熙年間,雍正以後普遍採用,乾隆年間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廢止,歷時兩百餘年。目前,中 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及其他一些單位儲存有 70多萬件硃批奏摺和 100多萬件錄副奏摺,是研究清代歷史最重要的原始資料。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在人們的想象中,“受命於天” 的皇帝老子批閱奏摺,指點國政, 其批語必然高深莫測、玄之又玄; 實則不然,在海量的奏摺面前,皇帝不可能字斟句酌,以大白話作出批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在奏摺批語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知道了”這三個字。看過《甄嬛傳》 的人都知道年羹堯的妹妹是雍正帝的妃子。當時,年羹堯為妹妹冊封貴妃一 事,向雍正帝上折謝恩:“……奴才妹妹蒙聖恩冊封貴妃,一家榮寵……叩頭謝恩……奴才惟有益加勉勵,小心 謹慎……”對此,雍正帝批覆:“知道了。一切總仗不得。大丈夫漢,自己掙出來的,方是真體面。勉之。”(“已閱。 不要老指望依靠別人,男子漢大丈夫要靠自己建功立業,這樣才算真正的光宗耀祖。好好努力!”)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同是“知道了”三個字,清代帝王的書寫風骨各不相同。對此,專業書法家曾作出一一點評: 康熙“氣勢最傲”;雍正率性獨特;乾隆遒勁有道;嘉慶圓潤厚實;道光筆鋒帶尖;咸豐瀟灑不拘;同治和光緒端正仔細。八帝之前的努爾哈 赤、皇太極、福臨剛從長白山老林子鑽出來,漢化程度不高,罕有漢文書法留存;末帝溥儀登基時太小,根本沒機會見識他的“知道了”。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字如其人,雍正帝率性獨特的書寫風骨也是其自身性情的鮮明寫照, 對此,可以從其作出的奏摺批語中窺出端倪。1724年,時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進呈奏摺,回覆朝廷關於從河南、山東兩地購糧運往江南平糴之事 (“平糴”指在豐年時購糧儲存以備荒年出售,亦泛指平價出售)。對於田文鏡的實心辦事,雍正帝大加褒揚, 在這封奏摺的末尾,他動情地寫道: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 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 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我就是這麼個大丈夫,這麼個爺們兒脾氣, 這麼個皇帝!你們對得起我,我自然也不會虧待你們。好好努力!”)其直率坦誠,字裡行間表露無餘。

對於自己反感的大臣,雍正帝也會毫不留情地予以辱罵,而絲毫不在乎自己的君主身份。大臣馬爾泰上折,通篇皆是“仰賴洪福”之類的虛話套話。雍正帝氣不打一處來,在奏摺上批到:“‘仰賴洪福’,這類套話實在沒味。朕已再三告誡內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虛文,已是口乾舌燥了,你竟仍務此道,難道沒長耳目嗎?”

大白話、錯別字-皇帝批摺子並不“高大上”

比大白話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 皇帝在批奏摺時還會寫出錯別字。 如康熙帝把“以後”寫成“已後”;雍正帝管隆科多叫“舊舊”(舅舅),把“辦事 ”寫 成“ 辨 事 ”(“ 辦 ”的 繁 體 為 “辦”),把“推諉”寫成“推委”。大概當時皇帝看密摺時,信手把口頭語都落在筆下,身邊又沒有文字秘書,批完了也便沒有人給校正。

(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