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佚名謀士暗算魏王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佚名謀士暗算魏王

魏景湣王時,秦王政持續大規模進攻魏國。

有人對魏王說:“戰鬥後喪失土地不如割地求和容易,戰敗而死不如戰鬥後喪失土地容易。

寧可戰鬥後喪失土地,也不願意割地求和;寧可戰敗而死,也不願意戰鬥後喪失土地,這是人們的大過錯。

現在大王失去了數百里地,而國家的憂患沒有解除,這是大王只知道戰鬥後喪失土地,而不懂得主動地割地求和。

現在秦國強大,天下無敵,而魏國非常弱小,大王也曾因此在秦國做人質,現在大王寧願戰敗而死也不願意丟失土地,這是很大的過錯。

如果大王能採納我的計謀,損失土地卻不至於傷害國家,降低身份卻不至於自身困苦,憂患解除而且仇怨得報。

秦國國內,從執政大臣以下直至低賤僕役,都在說:‘親近嫪氏呢?親近呂氏呢?’無論鄉里百姓還是朝廷臣工都是這樣。

現在大王割讓土地賄賂秦國,以之為嫪毐的功勞,降低身份尊奉秦國來親近嫪毐。

大王用魏國幫助嫪毐,那麼嫪毐就取勝了。大王用魏國幫助嫪毐,秦太后會徹徹底底地感激大王,大王和秦國的友情就是天下最高的。

秦國、魏國多次交往,多次欺詐。現在憑藉嫪毐友善而與秦國的友情為天下最高,天下有誰不拋棄呂氏而順從嫪氏呢?

天下人一定捨棄呂氏而順從嫪氏,那麼大王的仇怨就算報了。”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佚名謀士暗算魏王

此謀士具有較高的言說技巧,把卑躬屈膝、可恥投降說得那麼理所應當。可以當選《戰國策》最無恥士人之一了。

把戰鬥後的失地定義為“大過”,遇到強敵入侵立刻投降,豈不是正確的行為?顛倒黑白,這是誤導魏王的第一步。

魏景湣王為太子時曾經在秦國做過人質。謀士重提此事,意在引發魏王對秦國的恐懼心理吧。謀士強調魏國累戰累敗,明知是戰敗還要繼續戰鬥,這是“重過”。

謀士丟擲自己計謀的功效,“虧地不足以傷國,卑體不足以苦身,解患而怨報。”

消滅災禍確實是君王的責任,但是使用此策除了保住魏王的君位,保土安民的重任誰來承擔呢?

“解患”是謀士誘惑魏王的第一點;“怨報”是謀士誘惑魏王的第二點,也是他最隱秘的轉移矛盾的關鍵,他把魏國、秦國不可調和的衝突轉述為魏王、呂不韋個人之間的對立。

秦國的嫪氏和呂氏爭權,這就是您魏王輕易解決魏國困境的機會。

反正要割地,您就算作嫪毐的功勞,等他勝過呂不韋,秦國就不會派兵進攻魏國了。當然一定要記得“割地以賂秦”和“以國贊嫪毐”。

總之,魏王可以用魏國的土地、魏國的尊嚴換取自己君王生命的苟延殘喘。

跪下當奴僕,秦國就會放過魏國嗎?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謀士表面上為了魏國免於戰火,實則是為了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蠶食魏國;表面上為魏王解憂,實則是為嫪毐爭權奪利。

不知道這位謀士從何而來。如果信陵君魏無忌在世,也許這樣的謀士根本不會出現在魏王的面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