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開封作為八朝古都,先後經歷了夏朝、戰國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朝,金朝等相繼在此定都。作為8個朝代當中,最出名的當屬宋朝,開封更是在宋朝時期達到歷史的巔峰。今天我們看到的《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裡面都詳細的將北宋都城的繁華展現得淋漓盡致,彷彿北宋與開封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觀點確實是沒問題的。但是從軍事的角度,開封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都城。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開封作為首都最大的優勢便是漕運(即繁華經濟的基礎),而最大的劣勢則是地處平原,四周無險可守。

開封漕運之所以能夠成為其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漕運對於北宋政權實在是太重要了。而漕運的重要性主要源自於北宋建立之初的政治、軍事制度。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透過“黃袍加身”的軍事政變而上位的。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便是如何避免自己的大宋王朝重蹈五代諸朝的覆轍。當時的五代諸朝,都是因為臣子手握兵權,推翻舊朝再建新朝(宋朝就是篡奪後周政權的)。趙匡胤為確保部將不再重演自己黃袍加身的故伎,便採取一系列措施對唐以來的政治制度、財政制度、軍事制度進行改革,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趙匡胤首先透過“杯酒釋兵權”,將手下大將們的兵權收歸到自己手中。隨後以樞密院和三衙分掌軍權,以文臣典兵權並充任地方行政長官,設轉運使以掌財權,從而集政權、財權、司法權、軍權於皇帝一身。由於擔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匡胤便採取了“強幹弱枝”的政策。他下令天下精兵彙集於京師,史載:“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趙匡胤此舉的意圖,主要還是怕邊疆大軍過多,京師兵馬過少,到時候出現了割據乃至於反叛的局面。而收天下大軍於京師旁邊,這既有利於隨時鎮壓地方叛亂,又便於拱衛京畿安全。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趙匡胤這樣的的政策,雖然能夠避免五代十國那種大將叛變的情況發生,但是如此眾多的將士彙集於京師周邊,糧草補給將成為一個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王朝就必須從全國各地調集糧草入京,而調集糧草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則是漕運。正是因為這點,所以國家的首都選址首選的因素便是漕運的便捷。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開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大宋王朝都城的首選。開封地處運河與黃河的交叉點上,漕運便利,貿易發達,人煙稠密,自中唐以來就是一個“舟車輻輳,人庶浩繁”的經濟都會。特別是經過五代諸朝的發展,開封已成為四水灌都的水運交通樞紐。所謂的四水指的是:第一條是汴河。汴河可以溝通江淮,可以漕運江淮的糧粟,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荊湖路的租糴。第二條是黃河。陝西等地的菽粟可以經過黃河進入汴河,再運抵開封。第三條上惠民河(即蔡河)。陳、潁、許、蔡、光、壽等六州的漕米,可以透過這條河運送到開封。第四條是廣濟河。這條河是趙匡胤在建隆二年重新開通的,從開封東北開渠,經開封東南,山東菏澤、鉅野、東平等地的粟帛,可以透過這條河運送到京師。水運的便捷,讓開封的漕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也正因如此,開封成為了北宋都城的首選。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有得必有失,開封能夠成為四水灌都的水運交通樞紐,主要原因在於它的地勢相對平坦便於溝渠的興修。但是平坦的地勢,帶來的後果便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縱觀歷朝歷代的首都無一不是有各種天險關隘作為其屏障。秦、西漢、唐的咸陽、長安,有函谷關為其門戶;東漢、魏晉的洛陽背依北邙,周圍有伊、洛、瀍、澗四水環繞,背山面水同樣也是易守難攻;東吳、南朝諸國的南京更是有長江天險,為其屏障。

北宋定都開封,選擇了繁華,放棄了安全

但是北宋開封,處黃河中下游平原,周圍地勢平曠,無高山大川之險,歷來為四戰之地,軍事上無險可憑。北宋為了彌補開封的短板,不得不增加軍隊來守衛都城,也就是所謂的“以兵為險”,當時的人稱之為“不因山河之固,以兵屯為險阻”。可惜這樣的舉措,不但加劇了北宋的財政負擔造成了後面的冗兵、冗官、冗費的現象,而且在北宋末年禁軍的素質下降,在金國鐵騎的攻打下,80萬禁軍形同虛設。可以說正是因為選擇在開封定都,才讓北宋王朝如此不堪一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