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強漢盛唐,中國歷史上兩個巔峰時期,疆域遼闊,經濟發達,文化昌盛,聲名遠播。

其中強漢的國號“漢”字也成為了中國人的代名詞,此後中國主體民族一直都只以漢人自居,以漢族為民族自稱,以漢字為文化傳承。

如此豪氣沖天的漢王朝,我們應該記住的不僅僅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豪言壯語,更應該思考的是強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是如何發展成為真正的強漢?

今天就從一則成語故事中一探究竟——《蕭規曹隨》。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劉邦的臂膀,一代賢相蕭何

蕭為蕭何,曹是曹參,兩人同為劉邦的左膀右臂,都是最早參加劉邦集團的元勳功臣,資歷很老。

在《史記》的漢朝開國功臣世家裡,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良第三,陳平第四。

漢元年,劉邦按照項羽的分封,到漢中建立漢王政權,拜蕭何為丞相,曹參就被拜為假左丞相。這就說明,在劉邦和他手下人心目中,曹參才兼文武,可以出將入相,這時候就已經被視為蕭何的備胎了。

蕭何去世,曹參進京當宰相。在他擔任宰相的三年時間裡,一切都遵循蕭何生前曾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不予改變。這一件事,在歷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西漢初年,經過連年征戰,民生凋敝,土地荒蕪,物資匱乏,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口銳減、十不剩三四,整個漢朝國力空虛,司馬遷在記述當時的社會狀況時說“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蓋藏……米至十萬錢,馬一匹則百金。”漢高祖劉邦連用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駕車都辦不到,而將相有的只能坐牛拉的車。人口處於歷史上最低點,僅僅1500萬少於戰國的三千萬人口。是中國歷史上最窮的時期!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連年戰亂的悽慘景象

擺在當時統治者面前的嚴峻任務,是趕緊讓社會安定下來,讓流亡的農民回到土地上,以發展生產,恢復社會經濟。這樣,政權的穩定才有保障。劉邦就在丞相蕭何的協助下,制訂了不少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採取了兩項政策,一:裁員軍隊,讓士兵迴歸鄉里,從事耕種;二:命令大臣們制定徭役賦稅等法律,“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

因此,漢初的社會經濟便在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之下,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

漢高帝十二年四月中旬(公元前195年),六十二歲的劉邦重病纏身,久治不愈,只能躺在床上,眼看著自己的生命耗盡。

劉邦彌留之際,呂后詢問後事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

劉邦說:“曹參可。”

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

呂后追問以後安排,劉邦有氣無力的說:“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因為呂后也差不多死了。後來證明,劉邦這一安排完全正確!

不得不說,劉邦在知人善任這方面方面確實高明,識人的眼光不是一般的犀利。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蕭何大度地推薦曹參

之後漢惠帝劉盈即位,呂后垂簾聽政,而此時的相國蕭何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漢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蕭何病重。

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並問蕭何:“君即百歲(死)之後,誰能代替君的位置?”

問他將來誰來接替他合適。蕭何與曹參素來關係不好,互相瞧不起(因為當初劉邦論功行賞時,為爭首功而鬧的不愉快),但他知道曹參乃最合適的丞相人選。

此時惠帝問起,蕭何回答說:“知臣莫如主。”蕭何不願意表示意見,只說:“誰還能像陛下那樣瞭解臣下呢?”

惠帝:“曹參如何?”

蕭何頓首謝道:“陛下找到了人選,臣死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

蕭何和曹參的友誼小船雖然翻了,但是兩人仍是英雄相惜。

蕭何大度地推薦曹參,繼任者曹參也沒有全面否定蕭何,而是繼續執行蕭何制定的政策。

在相國位置的人選上,劉邦、呂后、劉盈、蕭何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曹參,甚至曹參本人,也知道自己會是下一任相國。

所以在蕭何死了,曹參聽說了這個訊息,告訴舍人:“趕快治辦行裝,我將要進入國都當相國。”

不久,使節果然來徵召。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大智若愚的曹參

曹參為何是眾望所歸的最佳人選?這還要從他的治國理念說起。

前201年,劉邦將長子劉肥(私生子)封為齊王,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當齊相之後,曹參由帶兵打仗而轉為治理民事,並無什麼實際經驗。曹參便尋訪德高望重的長老和儒生,向他們詢問治國安邦之策。那些儒生多達百人,七嘴八舌,一人說一套,莫能統一,曹參也聽得不知所以。後來,他聽說膠西有一個叫蓋公的老人,善治黃、老之言,便派人帶上禮物,把蓋公請來。

見了蓋公之後,蓋公向曹參講述一番治國的道理,蓋公的主張是:

“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主張治理國家貴在清靜無為,任其自然,而百姓自然安定。

曹參為齊相九年,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齊國之地生產發展,人民安定,曹參也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被人稱為賢相。

曹參所做的一切,劉邦和蕭何都是知道的,無為而治和漢初的休養生息的政策完美結合,所以,曹參也成為了相國位置的最佳繼任者。

曹參任相國後,對所有的事,一無變更,完全遵循蕭何所定的法令制度。他從各郡各封國中挑選那些質樸拘謹、不善言辭、敦厚的長者,召來任命為相國府的官員。

凡是言談行文苛刻、追逐名聲的官員,一律排除。每天從早到晚喝酒,很少過問政事。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身為丞相,卻無所事事,都想勸說他改正。

只要他們一來,曹參便讓他們坐下來飲酒。賓客們一想談治國的事,曹參馬上將酒灌入他們口中,直到把他們灌醉,讓他們始終不能開口,就這樣習以為常。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漢惠帝質問曹參

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漢惠帝找曹參興師問罪,於是兩人之間就有了那段有名的對話——

惠帝說道:“你身為丞相,卻整日與官員喝酒閒聊,對於朝廷大事也不過問,長此以往,你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

曹參想了想,說道:“陛下,您覺得你與先帝(劉邦)誰更聖明呢?”

漢惠帝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

曹參又問:“我和蕭丞相誰更有才能呢?”

漢惠帝輕笑的說:“依我看,你不如蕭何。”

最後曹參說:

“陛下您不如先帝,我不如蕭丞相,那我們為什麼要改變他們制定的政策呢?先帝與丞相定天下之法已經十分明白清楚,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守職,遵而不失,不也可以嗎?”

漢惠帝一聽便明白了曹參的意思,說:“好!你不用說了。”

曹參當丞相三年後去世。當時的百姓感念蕭何和曹參的治國之功,作歌雲:

“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被“曹隨”的“蕭規”是什麼?

蕭規曹隨的關鍵是,西漢初年所制定的“蕭規”是什麼?

這就是極其自由的經濟社會政策。

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火,並沒有從秦朝短短15年的統一得到復甦,楚漢之間的鐵血廝殺,社會經濟與民生瘡痍滿目。秦朝嚴酷的法律和苛刻的管制,窒息了社會的活力。所謂“天下苦秦久矣”的吶喊,就是這種現實的反映。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政府所做的就是提供大的政策環境。主要有三條:

一是輕徭薄賦。

漢初幾代皇帝就是出名的節儉。稅收始終保持在十五稅一、三十稅一的低水平。

二是保證耕者有其田。

認真推行過為百姓授田的政策,從而讓老百姓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三是清靜無為的治理國策的長期執行。

天下大治的關鍵,是把“仁義為本”的德治和“無為為用”結合起來。就是國家儘量減少大型勞民的工程建設,減少對於民間經濟活動的干預。朝廷允許民間自行採礦、鍊鐵、煮鹽。對於商業活動也並不強行管制,只是對於商人的奢華消費,予以限制。

蕭規曹隨故事中的曹隨,指的是政策的延續性,不能朝令夕改,不要隨意改變政策,真正做到“不折騰”。

這也就是歷史上“蕭規曹隨”的來歷。

“蕭規曹隨”,順勢而為:“不折騰”方顯大智慧

蕭規曹隨不等同於墨守成規,文武全才的曹參也並不是懶政怠政,而是認真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後,主張無為而治,這樣可以穩定民心,讓民有所依,這是符合當時的社會形勢的。

正是因為曹參的無為而治,才讓政權平穩過渡,政策法令得以深入執行,這才有了西漢後來的“文景之治”。

曹參不僅懂得無為而治,更知道順勢而為。

無為,並非隨波逐流,而是靜觀其變、順應時事的大智大慧。

從劉邦開創漢朝開始,漢初君臣牢牢堅持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國策,這就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和漢武帝的大一統偉業奠定了基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