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張良 傳奇的一生

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可以功成身退, 為何韓信,蕭何落到那麼悲慘的結局,作為中國第一謀聖,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進則為帝王師,退則為逍遙身,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劉邦的大漢王朝。而在幫助劉邦立國以後,張良又能急流勇退,隱居紫柏山中,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紛紛效仿的典範。本期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口氣說完張良的傳奇一生。從公元前250年在韓國出生,至公元前186年病逝,張良終年65歲,卻為大漢王朝操了一輩子的心。他幫助劉邦智取碗窯,使其得以在項羽之前入主關中鴻門試驗繼保劉邦。可惜有驚無險,全身而退。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張良獻計明燒棧道,聲東擊西,使其得以富德關中下一奇謀更是幫助劉邦戰勝儲君。功成身退之後,張良又被呂雉請出,再劃良策,保住了劉盈太子之位。可以說,稀罕的成長與張良那是息息相關。要想看懂張良的一生故事,我們還得從頭說起。張良,字子房,戰國末年韓國人。公元前250年張良出生,可以說他是漢初三傑中出身最為顯赫的一個,他的祖輩在韓國擔任過五代的國相,所以從小張良就接受了非常正規的詩書禮教,冥冥之中,他就是韓國國相的天選之人。而且張良不僅出身顯貴,還長得如同女人一樣漂亮,簡直就是一個高富帥。就這樣,張良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可就在張良21歲時,韓國卻被秦國所滅,張良一切美好的憧憬都在這一刻化為了虛影。於是他帶著300名私家僕從,將全部的家財都投入到了反秦的事業當中,一心想為韓國復仇。公元前218年,張良耗盡了萬貫家產,收買了一個大力士,專門為這個大力士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椎,並差人四處打探秦始皇東巡的行蹤,準備行刺秦始皇。當東巡的車駕行至博浪沙的時候,提前埋伏好的張良指揮大力士用大鐵椎朝著車隊中最豪華的那輛車砸去。雖然乘車者當場被砸身亡,但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就有所防備,所以時常換乘座駕,倖免於難。事發之後,秦始皇憤怒異常,下令在全國通緝元兇33歲。張良不得不改名換姓,流浪到下邳,從一個初出茅廬的貴族少年變成了一個十足的流浪兒,但也正是他在下邳流浪的經歷,使其得以快速成長。一年後的一天,張良散步到沂水一橋頭,偶遇一位穿著粗布短炮的老翁。這個老翁故意把鞋脫掉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為自己剪斜,剪了斜不說,還抬起腳讓張良為自己穿上。得虧一時落魄的張良強壓怒火,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點,稀貴餘錢,小心翼翼地幫老人將鞋穿好,並多次忍受住了老人的無理刁難,這才得到了一本名為太公兵法的無價之寶。在流浪的十年中,張良細心研讀此書,為以後幫助劉邦出謀劃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流浪生涯也使得張良得以洞察百姓的疾苦,因此更加堅定了他推翻秦王朝的決心。公元前200年前,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各地的反秦武裝也風起雲湧。42歲的張良此時便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但因身單勢孤,難以立足。於是張良便率眾前往投奔剛剛被項羽所擁立的楚王,誰知道卻在半路被劉邦截了胡,二人一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向劉邦獻策,劉邦也能夠馬上領會。因此,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楚王的計劃,決定輔佐劉邦。一年後,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經發展至七萬人之多,並召集各路義軍首領在薛城共商大事。不忘復興韓國的張良便向項梁獻策,讓其擁立衡陽均為汗王,藉機被楚國多數擋雨。就這樣,張量達到了自己富含的目的,並如願地成為了韓國的司徒,也就相當於丞相。但韓王的軍隊。卻在收復失地的戰鬥中與秦軍打成了拉鋸戰,遲遲未能開啟局面。而劉邦枝頭也被楚王承諾,誰先入關中,便可立爾為王。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兵攻佔潁川,與張良、韓王合兵一處,之後接連攻取了秦國數十座城池。劉邦請韓王留守故都陽翟,帶著張良繼續揮師南下。在張良的計策下,劉邦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解除了大軍西進的後顧之憂。經過張良的運籌,劉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又取下了姚晨,大敗秦軍於藍田,比項羽提早一步進入了關中,接受秦王子嬰獻上的傳國玉璽,退兵霸上,約法三章,從而在與項羽的爭霸中佔據了主動。公元前206年,項羽率大軍攻破函谷關,將與劉邦一決雌雄。張良利用自己與項羽的叔父項伯之間的交情,給劉邦出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計策,使得劉邦得以在鴻門宴中全身而退。不久之後,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按照自己的喜惡分封了18位諸侯王,劉邦自然被封到了最為偏僻荒涼的巴蜀作了漢王。更過分的是,項羽還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朝的三個降將,想借此來遏制劉邦北上。張良在離開劉邦返回韓國之前,將劉邦所賜的金銀財寶悉數給了項伯,讓其說服項羽給劉邦加封了漢中地區,還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棧道,表示再無東部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這才有了日後張良、韓信攜手一個明修棧道一個暗渡陳倉的歷史佳話。但無辜的汗王卻因此被項羽所殺,張良也只好投奔劉邦,被封為王。時年45歲,因此項羽殺韓王也間接地幫了劉邦一個大忙。公元前205年,劉邦接連收降了五個諸侯王,得兵56萬乘著項羽集中力量攻打田榮的時機,攻下了楚國都城。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劉邦很快便大敗於項羽回救的部隊,只好帶著張良等數十騎狼狽出逃。逃至下意識,驚魂未定的劉邦已經心灰意冷,認為大勢已去。而張良卻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獻上了著名的下一隻繆,先是策反了九江王英布,又遣使聯絡彭越,之後派韓信、北極、燕趙等地迂迴包抄楚軍,內外聯合之下,最終扭轉了楚漢戰爭的局勢。一年後,韓信擊敗龍駒,滅楚軍20萬,漢軍完成了對楚軍側翼的戰略迂迴。公元前203年,項羽與劉邦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就在劉邦準備撤兵的時候,張良以一個謀略家深邃的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建議劉邦若放楚東歸,猶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於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撕毀盟約,親率大軍追擊。項羽見韓信和彭越遲遲不肯出兵,張良深知其中的奧妙,於是讓劉邦以加封土地為代價。最終是韓信和彭越率軍而下,五路大軍將項羽困制該下,最終自刎於烏江。一年後,劉邦正視其地位,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韓信、張良、蕭何被劉邦認為是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的最大功臣,因此這三人被後世稱之為漢初三傑。劉邦更是盛讚張良道,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表示自己不如張良,並在張良的勸說下定都關中,大肆分封。確保了漢朝的穩定。此年張良48歲,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也成為了日後謀事的最高評價。在天下初定的五年裡,張良漸漸地開始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逐步從帝者師,退居為帝者賓的身份。在劉邦誅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也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食指的處事原則,極少參與謀劃。面對皇室內部的殘酷鬥爭,張良則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明哲保身。直到公元前197年,西漢王朝又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察覺呂后還有一心有想要帶流而亡的跡象,於是便想改立太子。呂后眼看兒子的太子之位不保,於是趕緊向張良求助。張良認為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只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使天下安定,於是告訴呂后只有請到。三四號才可保下太子,這個呂后還真將四位老者請下山來輔佐太子。劉邦見太子羽翼已豐,就再也沒有提及改立之,呂后也因此對張良更加敬重。一年後,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親自前去鎮壓,讓張良輔佐太子,代理朝政。張良也是極少出來,漢朝政權日益穩固時,他又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明哲保身,這才有瞭如今的留侯祠,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傑無損的謀臣之一,被後世爭相效仿。於是到公元前186年65歲的張良病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