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四月,明、清之間展開的一次決戰,即

“松錦之戰”

謝幕。

此戰,明軍不但損失了十多萬精銳部隊,主帥洪承疇被俘,且隨著松山、錦州、塔山、杏山等城池的先後陷落,遼東防禦線被迫撤至寧遠一線。

彼時,在山海關以北,明朝僅剩下寧遠、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等寥寥幾座防禦城池。

駐紮在這些城池中的殘兵數量也不多,在清軍的威壓下,只能躲在城池中瑟瑟發抖。

就這樣,這些駐紮在關外的明軍也還堅持了將近兩年之久,直到吳三桂奉命放棄寧遠,回援京師。

在這兩年時間裡,明、清雙方也不是啥也沒幹,清軍找機會步步為營,明朝被動地節節抵抗,也發生過一些戰事。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本文就聊聊自松錦之戰後,到甲申之變前,明、清雙方在遼東地區最後的幾次交鋒。

松錦之戰結束後,陷入困境的崇禎皇帝一度想跟清朝議和,他以兵部尚書陳新甲主其事,秘密派出兵部職方郎中馬紹愉去盛京(瀋陽)溝通議和事宜。

清朝皇帝皇太極贊同議和

(是否真心有待商榷)

,還曾提出以寧遠為邊界線,雙方休戰、互市,

《清史稿·太宗本紀》

中記載:

以書報明帝曰:“......以寧遠雙樹堡為貴國界,塔山為我國界,而互市於連山適中之地。其自海中往來者,則以黃城島之東西為界......”

不過,這次議和失敗了,

“後明議中變,和事竟不成。”

明朝這邊出現變動的原因是,秘密議和的事情因陳新甲的一次大意,被公開了,

《明史·陳新甲傳》

中記載:

一日,所遣職方郎馬紹愉以密語報,新甲視之置几上。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然後崇禎受到輿論裹挾,不得不犧牲主和的陳新甲,將其斬首示眾,以表明不屈從於清朝的決心。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如此一來,明朝就只能在遼東方向繼續硬抗。

但當時的崇禎已無法支援關外更多的資源,新兵的補充也只能讓遼東的官員們自行就地招募。

可遼東已經被打殘了,人口稀少,也招不到太多軍士。

時任遼東巡撫黎玉田後來給崇禎的奏章中說道:

“全寧僅馬步四萬餘,瘦弱馬匹數千餘”

其中,駐紮在寧遠的約三萬,駐紮在寧遠以南的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等城池中的約一萬餘。

不到五萬的殘兵用來跟清軍對峙,實在是有些勉強了,結果當然是慢慢的被清軍蠶食。

崇禎十五年九月,陳新甲被公開斬首,標誌著明、清之間的議和徹底失敗,雙方再次進入敵對狀態。

十月,清朝皇帝皇太極即委派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統帥數萬清軍入寇關內。

同時,在遼東方向,皇太極派出多爾袞和多鐸率部攻略寧遠,明、清雙方在松錦之戰結束半年後,再次接戰。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這次清軍攻打寧遠,目的不是為了攻佔寧遠,除了牽制寧遠明軍,不讓其回援京師外,最主要是為了劫掠人口和物資。

因為在松錦之戰中,清朝的損失也很大,急需找補,本來明朝肯議和的話,可以透過互市來彌補財政損失,但現在,只能繼續搶了。

所以,阿巴泰率大軍入關和多爾袞、多鐸來寧遠,都是為了劫掠。

《清太宗實錄》

中記載,皇太極在戰前,特別叮囑多爾袞,攻打寧遠不是目的,

“捉生”

才是:

“倘敵人窺我捉生兵少,爾等可力拒之,若敵兵知爾等有伏,不肯出戰,爾等即令軍士往寧遠西山縱掠取其牲畜。”

也因此,寧遠明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擊退了清軍的幾次不怎麼用心的攻城,守住了寧遠。

清軍當然也達到了戰爭目的,

《清史稿·多鐸傳》

中記載:

“復布屯寧遠邊外綴明師,俘獲甚夥。”

這次在關外寧遠城下的戰爭規模不大,時間也不長,吳三桂在清軍退走後,甚至還能率軍回援京師。

《崇禎實錄》(非官修)

中有記載,崇禎皇帝在阿巴泰退兵出關後,曾在皇宮中宴請吳三桂等勤王將領,可見,吳三桂後來還是去勤王了。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而清軍也沒有趁著吳三桂入關勤王而攻打兵少的寧遠,我個人推測,這其中還是有貓膩的。

在那段時間裡,吳三桂跟清朝方面的通訊很頻繁,他的舅舅祖大壽,兄長吳三鳳當時都已經投降了清朝,皇太極一直在督促他們勸降吳三桂。

因此,清朝沒有趁吳三桂勤王時攻打寧遠,實際上是皇太極想

“和平”

接收寧遠及吳三桂所屬關寧軍。

吳三桂當然也沒有那個實力和膽量跟清軍徹底撕破臉,在跟清軍的通訊中不拒絕也不表態,雙方默契的沒有來個你死我活。

不過,包括寧遠城在內,遏制清軍走山海關直接入關的通道,清軍始終是要打通的,戰爭始終要來。

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清朝皇帝皇太極病逝。

隨後,皇太極之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皇帝,因其年幼,由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

九月,多爾袞即委派濟爾哈朗和阿濟格兩位親王統帥大軍攻略包括寧遠在內的明朝防禦城池。

這次戰爭中,明軍損失慘重,除寧遠外,整個遼西走廊上一直到山海關路線上的城池都被攻破。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根據

《清世祖實錄》

《清史稿·阿濟格傳》

中的記載,寧遠以南的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陸續被清軍攻破,守城的一萬餘明軍全軍覆沒。

中後所只抵抗了一天,即被清軍

“擒斬遊擊吳良弼、都司王國安等二十餘員。及馬步兵四千五百人俘四千餘人獲駝、馬、牛、羊、金銀等物無算。”

隨後,阿濟格

“抵前屯衛,攻城西,斬馘四千餘,明總兵黃色棄城遁,復克之。”“俘四百餘人。兼獲駝馬、牛羊、槍炮等物。”

在中後所、前屯衛這兩處衛所的戰鬥異常慘烈。

除明朝援剿總兵李輔明在前屯衛戰死外,

“軍敗猶力戰,歿於陣。”

兩城中不願意投降的軍民,皆在城破時舉火焚城,於城池共存亡。

中後所、前屯衛等城池被攻破後,寧遠徹底成為孤城,但清軍依舊沒能攻下寧遠,吳三桂在絕境中爆發,死死守住了寧遠。

這也是明、清雙方在關外最後的一次戰爭了。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三月,駐紮在孤城寧遠的吳三桂奉命入關勤王。

明史:松錦之戰後,甲申之變前,明軍跟清軍在遼東戰場最後的交鋒

這次離開寧遠入關,是徹底放棄,他用了半個月時間,才從寧遠走到山海關,或許就是因為除了帶走部隊外,還有家眷跟隨。

清軍也沒有阻擾,放任吳三桂所部順利離開。

至此,除山海關外,遼東全境為清朝佔據,清軍兵鋒能直指山海關,為後來入關爭奪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明史》《崇禎實錄》(非官修)《清史稿》《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