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孟嘗君,名田文,為“戰國四公子”之首,是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兒子。田嬰在世時,田文曾與父親討論,要想世代都能保有富貴,唯有尊賢好士。從那時起,孟嘗君田文就尊賢好士、廣招人才,以致門下常年食客數千。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曾有一次,孟嘗君夜宴賓客,恰好有人擋住了燭光。席上一位賓客因此生出疑心,認為自己的飯菜不一樣,氣得飯都不吃、就要告辭而去。孟嘗君見狀,連忙端著自己的飯菜上前與他對比。這位賓客看了後羞愧難當,當場就自殺了!從這以後,孟嘗君好士的名聲傳遍天下,士人紛紛前來投奔,其中還有不少雞鳴狗盜之徒。孔聖人教學生,號稱“有教無類”,不管學生的出身如何,只要願意學,他就肯教;孟嘗君招攬食客,也不管食客賢愚,只要有一技之長,孟嘗君就願意收留。

如此另類的待士之道,雖然贏得了許多喝彩聲,可難免為人褒貶。

宋代名人蘇軾就這麼評價孟嘗君:“田文所賓禮者,至於雞鳴狗盜皆以客禮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幾不脫於死。當是之時,雖道德禮義之士無所用之;然道德禮義之士當救之於未危,亦無用此士也。”

另一位宋代名人王安石則批評得更加犀利:“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王安石與蘇軾,名義上有師徒之份,兩人又都是宋代頂尖的才俊之士,他們對孟嘗君不拘一格的養士之道持相同看法十分正常。因為他們倆肯定都不願自降身份,與雞鳴狗盜之徒同等對待。

然而,身為“戰國四公子”之首,孟嘗君的養士之道是否真如王、蘇二人說的那麼不堪?

似乎也不完全如此。

曾有一次,孟嘗君出使楚國。為了交好他,楚人特意送給他一張象牙床。象牙床極其珍貴,為防運輸過程中損壞,楚人還專門派出郢城人登徒前去送這張床。

得知要護送象牙床去齊國,登徒愁得是茶不思、飯不香。為此,他登門求助於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戍。

一張象牙床而已,事成之後以孟嘗君的待客之道,賞賜必然豐厚。登徒為什麼還會如此愁眉不展呢?

見到公孫戍後,登徒說出了箇中緣由:“我是郢城的登徒,被派前往送象牙床。象牙床價值千金,哪怕損壞發尖那麼小的地方,我買了妻兒都賠償不起。如果您能讓我不去,我願獻上祖傳寶劍!”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公孫戍貪圖寶劍,滿口應承了下來。

隨後,公孫戍進去見孟嘗君,開口就問:“您是要接受楚國的象牙床嗎?”

孟嘗君回答:“是的。”

“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為什麼?”

公孫戍答道:“小國之所以都將相印送給您,是聽說您能讓貧困之人發達振作,有存亡國、繼絕祀的義舉。小國的英雄豪傑都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您,是仰慕您的義氣,喜歡您的廉潔。如今您在楚國收了象牙床,那麼其他還沒拜訪的國家將要用什麼來接待您?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

楚國是個大國,所以能提供象牙床來取悅孟嘗君;可那些實力遠不如楚國的小國,又該拿出什麼寶物來接待孟嘗君?禮輕了,是小看孟嘗君;禮重了,小國又負擔不起。

孟嘗君聽了,覺得有理,說:“好!”

見孟嘗君答應了,公孫戍喜不自禁,轉身就要出去。

可突然,孟嘗君察覺異常,又叫住了他:“您教導我不要接受象牙床,這很好。可為何您走路腳抬得那麼高,還一臉的得意之色?”

公孫戍也不敢隱瞞,坦白道:“下臣有三件喜事,還得了一口寶劍!”

“為什麼這麼說?”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您門下有一百多人,沒有誰敢進諫,可下臣卻來進諫,這是喜事之一;進諫而被採納,這是喜事之二;進諫後能杜絕您的過失,這是喜事之三。郢城的登徒不願送象牙床,情願送我祖上的寶劍。”

聽到這,孟嘗君又問:“好,您接受了嗎?”

這時公孫戍也心虛了:“我不敢接受。”

卻沒想到,孟嘗君竟然說:“趕快接受!”

隨後孟嘗君還宣佈了一條新規:“誰能宣揚我的名聲、勸阻我的過失,即便在外私得寶物,也可急諫!”

雖然門客是受賄後才進諫,可孟嘗君更看重進諫是否對自己有益,不以門客目的不純而否定其言行,充分證明了他胸襟的開闊。

還有一位門客,與孟嘗君夫人私通;孟嘗君知道後,不但沒有懲罰這位門客,反倒將他推薦到衛國出仕。後來齊、衛交惡之時,這位門客力阻衛國聯合天下諸侯攻齊,因此世人都盛讚孟嘗君能轉禍為福。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孟嘗君善用下屬之長又能容忍其短,這就是他用人的高明之處。如此一來,天下士人誰能不甘心為其驅使?孟嘗君能禮賢下士、胸襟開闊又從諫如流,所以他身邊聚集計程車人越來越多,慢慢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

秦昭王繼位之後,一直想擺脫母親與外戚集團的掣肘。如今孟嘗君賢名傳遍天下,秦昭王聽了後也極為羨慕,不惜將親兄弟涇陽君送到齊國去作人質,以換取孟嘗君入秦出仕。

強秦相邀,孟嘗君正想到秦國見識一番,毫不畏懼地就要應召。可孟嘗君身邊之人卻覺得此去前途未卜、危險重重,紛紛出來勸阻。但孟嘗君一意孤行,堅持要前往。

蘇代得知此事後,也前往勸阻。眾人的阻擾令孟嘗君煩不勝煩,聽聞蘇代前來,氣哄哄地警告:“人的事情我已經全知道了,我所不知道的,就是鬼的事情!”只要言辭稍有不善,蘇代恐怕就得人頭落地!

蘇代卻毫不退縮,順著這話就答:“下臣這次來,原本就不是談人的事情,是要說鬼的事情。”

孟嘗君無奈,只得放蘇代進來了。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蘇代說道:“今天下臣經過淄水,聽到一土偶人與一桃木偶人對話。桃木偶人對土偶人說:‘您是西岸的泥土,是別人將您捏成人形;待到八月大雨傾盆,淄水一漲,您就會敗壞了。’土偶人卻反駁道:‘不對,我原本就是西岸的泥土,被水沖壞也不過是回到西岸。可您卻是東方的桃木所刻,大雨一來,淄水一漲,將您沖走,您就飄飄蕩蕩不知該往何處去了!’現在的秦國就像虎口,如果您要進去,那下臣就不知道您將怎麼出來了!”

聽了這話,孟嘗君這才打消了去秦國的念頭。

可是,秦昭王非得到孟嘗君不可。在將涇陽君送入齊國後,又屢次向齊人施壓。萬般無奈,孟嘗君於公元前299年來到了秦國。在孟嘗君入秦的同時,齊人又把涇陽君送回了秦國。

見孟嘗君到來,秦昭王極為高興,立即任命他為相國。由此來看,之前眾人視秦國為“虎口”,拼命勸阻孟嘗君入秦,是不是有些過了?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不過,危險就在此時降臨。

孟嘗君當上相國還不滿一年,就有人向秦昭王說他的壞話:“孟嘗君是賢人,又是齊國公族。如今他在秦國為相,必定會把齊國擺在秦國之先,那樣秦國就危險了!”

孟嘗君能號召天下之士,如果他暗中為齊國服務,那麼秦昭王就是引狼入室!聽了這話,秦昭王也緊張起來。左思右想之後,秦昭王將孟嘗君囚禁起來,想要殺了他!幸虧孟嘗君身邊的狗盜之徒偷出了獻給秦昭王的狐白裘,轉送給秦昭王的寵姬求她吹枕邊風,他這才得到了赦免。逃至函谷關後,又是靠門客學公雞叫令秦守衛提前通關,孟嘗君這才徹底脫離了險境!

憑藉雞鳴狗盜之徒僥倖脫險後,孟嘗君與秦國的仇恨再也難解。一回到齊國,孟嘗君就四處聯絡,最終組織起齊、韓、魏三國聯盟共同伐秦,以報入秦受辱之恨。

孟嘗君之前,蘇秦曾召集五國合縱伐秦,結果在函谷關前五國反倒是被秦軍衝潰,三晉之軍為此還損失極其慘重!如今孟嘗君再舉合縱大旗,率三國大軍伐秦,能威脅到秦國嗎?

《史記》“韓世家”、“魏世家”與“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此次伐秦,僅僅簡單地說三國“共擊秦,至函谷而軍焉”。以此來看,孟嘗君這次伐秦,似乎也沒能取得任何戰果。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可對秦昭王來說,對於這次得罪孟嘗君的後果,卻令他刻骨銘心。

罷免孟嘗君後,秦昭王改任趙人樓緩為相。

得知孟嘗君率三國大軍屯兵函谷關前,秦昭王立即找來樓緩商議:“三國軍隊入侵已深,寡人想割河東之地與他們講和。”秦昭王竟想割地求和?!

聽秦昭王這麼一說,樓緩頭都大了,也不敢妄下結論:“割讓河東之地,損失太大;免除國家大患,又是極大的利益。這是大王父兄公族的職責,大王何不召公子池前來諮詢?”公子池,即公子他,是秦昭王的庶兄。

見樓緩不敢決策,秦昭王無奈,只得召來公子池。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公子池聽了,也有些猶豫,說:“割地求和要後悔,不割地求和也要後悔。”

秦昭王有些摸不著頭腦,問:“為什麼呢?”

公子池回答:“大王割地求和,齊、魏、韓三國收兵離開後,大王必定要說:‘可惜了!三國即將撤軍,我們卻偏偏送出了三座城池!’這是講和的悔恨。如果大王不割地求和,三國軍隊一旦攻破函谷,咸陽必定危險。大王又會說:‘真可惜,我們因為愛惜三座城池而不去求和。’這就是不講和的悔恨!”

聽到這,秦昭王終於下定了決心:“既然講和與不講和都會後悔,我寧可失去三座城池而後悔,也不要等到咸陽危急時才後悔!我決心割地了!”

然後,秦昭王就送出三座城池與齊、韓、魏三國講和,換來了孟嘗君的退軍!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孟嘗君率三國軍隊伐秦,能讓秦人不惜割地求和,這可是秦國商鞅變法以來前所未有之事!這次伐秦,令天下人看到了秦國軟弱的一面,所以才有了以後更多的合縱伐秦之舉。不但如此,這次伐秦也充分體現出孟嘗君的號召力與領軍能力,這豈是“雞鳴狗盜之雄”就能完成的壯舉?難怪垂沙之戰過後,楚人要首先向孟嘗君求和卻不搭理秦國,原來如此!

然而,正當孟嘗君如日中天之時,他的好日子也快到頭了。

孟嘗君的威望日盛,齊國公室對他也越來越忌憚。

三國伐秦後不久,齊閔王覺察到孟嘗君威脅越來越大,就慢慢疏遠了他。滅掉宋國以後,齊閔王更是與孟嘗君反目成仇。此後孟嘗君逃到了魏國,四處活動反齊,最終在公元前284年聯合秦、魏、趙、韓、燕等國伐齊,差點令齊滅國。之後,孟嘗君就率薛國獨立,不再歸附於其他諸侯。

可孟嘗君死後,他的兒子互相爭立,齊、魏二國趁機聯手滅掉了薛國,孟嘗君從此絕嗣。

太史公評價孟嘗君,說他“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扞楚魏”。雖然孟嘗君養士之初,多多少少也是為了齊國,但因“士歸於薛”,使得他的影響力超越了公室,引發了公室的猜忌與排擠,迫使孟嘗君最終還是與公室分道揚鑣了。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當孟嘗君在齊國之時,能挫敗大楚、遏制強秦,堪稱一代梟雄;與齊國分道揚鑣之後,雖“中立於諸侯”,可他死後薛國就被滅,以致“絕祠無後”,這豈不是與他當年禮賢下士以保家族富貴延續的目標背道而馳?

這樣的結局,是否正如王安石所說,孟嘗君不過是“雞鳴狗盜之雄”,無法吸引到真正的賢士輔佐呢?

其實,戰國四公子中,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的後半生都不太如意。唯一都能得意到老的,恐怕就唯有平原君趙勝了。然而,平原君的“養士”之道,卻在四公子中最受人詬病:與信陵君相比,平原君無法“下士”;與春申君相比,他待客之道又略遜一籌;以此而言,平原君的“好士”,更不能與傾家蕩產“養士”的孟嘗君相比。可為何平原君之命卻在四公子中最好?

能養士的孟嘗君,其命卻難比不太好賢的平原君,箇中緣由為何?

關鍵在於,平原君能始終如一地服務於公室。秦軍圍攻邯鄲時,平原君不但積極向外求救,還捐出家產與趙人共同抗敵,終於擊退了強大的敵人!正因為平原君能始終與公室戮力同心,所以能長期享有趙國的政治資源;有了趙國作後盾,平原君才能一生都順順當當。

所以,孟嘗君最終絕嗣,並不是因為他的“養士之道”,而在於他與齊國公室的離心離德。儘管這種離心離德,或許並不是他主觀樂意的。

——完——

作者

|欲雲:喜歡歷史的理工男,現居深圳

圖片

| 來自網路,

欲雲談史論今

解讀不一樣的歷史

以古喻今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