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突厥頡利可汗在與李世民簽訂便橋之盟後,獻上馬三千匹,羊萬口。李世民沒有接受,只要求將此前被其掠奪的中國人口如數返還。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重人而輕物,這是李世民不同於楊廣的關鍵一點,也是他成功的金鑰。

一、四海一家

與突厥人簽訂了臨時和平協議後,李世民得以在剛剛到手的皇位上,安心整頓內政。他沒有因突厥人暫時的退卻而放鬆警惕,因為突厥是由一眾草原遊牧部落組成的軍事利益集團,既然唯利是圖,必然見利而忘義,不會因盟約而放棄對中國的侵擾。所以,李世民志在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強大的外敵。

為此,李世民大興尚武之風,他挑選數百將士,每日在皇宮裡的顯德殿前習射,並親自到場觀看,看到射術好的,便隨手賞賜御用弓刀。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群臣紛紛諫言:“古時先王就有法度,御前攜帶兵刃即是死罪,以防不測。可是如今讓這些武人在皇宮之中耍弄弓箭,陛下還親臨現場,萬一有人心懷不軌,抑或擦槍走火,發生什麼意外,您的江山社稷,還要不要啦?就算射不到陛下,射到那些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李世民卻回答:“天子,視四海為一家,天下之民,都是朕的赤子,正當推心置腹,怎麼可以橫加猜忌!”

於是將士人人自勵,不數年間,皆成唐軍精銳。

要知道,這是發生在玄武門之變後不久,李世民就能做到如此坦蕩,說明天下歸心,不是一天兩天了。而這一切都是源於,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二、家天下的正解

家天下來自儒家學說,是《大學》說的: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從家到國,再到天下,是一條實踐路徑,是指用治家的方式去治國、治天下。當家長,就把所有家人當家人,把人當人,這就是仁,治理的起點。當了國君呢,就把所有國民當家人;當天子,就把所有天下人當家人。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所以,“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視天下為一家,把所有人視為家人,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家長式治理,是一種公平治理。所以,家天下,本質上還是公天下,是公天下的一種實現方式。他跟《禮記。禮運》裡說的“大道既隱,天下(各自)為家”是兩個概念。

《三字經》總結道:“夏傳子,家天下”,這是一種誤解,搞世襲,就不是天下一家,而是一家獨大,把自己的小家凌駕於天下,變成了私天下。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由於對家天下模稜兩可的解釋,導致的結果就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公天下和私天下之間搖擺。偏向正解,就是明君,偏向誤解,就是昏君,屢試不爽。

因為公天下和私天下有一個很顯著的區別。

公天下,關注人,把天下人當家人;私天下,關注財,把天下財當家財

。而眾所周知,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搞公天下,一定國泰民安;搞私天下,那就“別看現在鬧得歡,小心將來拉清單”,一定禍國敗家。

李世民,顯然屬於前者。

當然,在李世民把皇位交到他的寶貝兒子手裡時,他又背叛了家天下。唐太宗是不完美的,是有侷限性的,這個應當承認。

但更應當承認,在他那個時代條件下,李世民已經做到了最好。

三、知行合一

無論如何,李世民本人在位的時候,是堅持了公天下的。他把天下人當家人,是真誠的。有三件事足以證明:

(一)去封建

。高祖時代,遍封宗室,兄弟、堂兄弟等等,李姓封王的多達數十人。李世民從容問群臣道:“宗室全部封王,於天下有利嗎?”

中書令封倫馬上順著他答話:“前代封王也就只封到兄弟,太上皇所封,為兩漢以來最多,王爵氾濫,需要無數人去伺候,不是天下為公的樣子啊!”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封倫這個人,左右逢源,但在封建這個問題上,還算頗有見地。

於是李世民說:“沒錯,做天子本應養育百姓,怎麼能夠勞民傷財,讓百姓來奉養自己的宗親呢?”

十一月,除李孝恭、李道宗等有功之臣外,其餘全部降為公爵。天下一家,就是把所有人當家人,而不是隻把自己的親人當家人。

當然,李世民的去封建沒有做到徹底,但也已經在一視同仁上進了一大步。

(二)輕刑罰

。一次,李世民與群臣商議如何處置盜賊,有人建議用嚴刑峻法。李世民冷笑說:“之所以有盜賊,在於賦役繁重,官吏貪賄,讓百姓飢寒交迫,才會不顧廉恥去行竊。應當節省國用,輕徭薄賦,選用廉吏,讓老百姓吃飽穿暖,自然無盜,哪裡用得著重法?”

《資治通鑑》載: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四海之內皆兄弟:李世民對家天下的正解

把所有人當家人,才會設身處地為大家著想,而不是簡單地用法律去鎮壓。法家的法制,不適合作為主流政治理念,因為他是君主立場,是典型的私天下。所以單純用法制,一定速亡。

(三)克私慾

。李世民曾對近臣說:“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剝削人民來供奉君王,就如同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充飢,肚子飽了,離死也不遠了,所以君王越富有,國家越接近滅亡。私慾太盛則耗費日多,耗費越多則賦役越重,賦役越重則人民困苦,人民困苦則國家危險,國家危險則君王喪命。我常常這樣反思,因此不敢縱慾。”

剋制私慾,就是格物。可見,李世民對儒家學說的認同已經深入骨髓,家國一體意識非常強。有人以李家不是漢人為由,就認為唐朝不是中國,實為謬論。李唐治國,完全用的是儒家那一套文明理念,張口三王,閉口五帝,怎麼會不是中國?

唐初的貞觀之治、永徽之治,中國的再次統一、富強,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這種家天下式的治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