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公元272年,此時距離蜀漢滅亡已近10年,三國平衡局面已然不再。蜀國滅亡兩年後,西晉代魏,合原來的魏蜀兩強之力。而東吳卻要獨自面對西晉,只好依靠著長江天險苦苦支撐。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然而,吳末帝孫皓猜忌甚重,終至禍生肘腋,邊將步闡攜重鎮投降。西晉司馬炎果斷派出羊祜等三路大軍壓境,勢在必得。本就勢單力孤,現在形勢更加嚴峻,吳將陸抗又該如何破局?

一、蜀漢滅亡後的晉吳對峙

在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蜀漢和東吳各自憑藉蜀道艱難、長江天險勉強得以立國。同時,吳蜀兩國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聯盟,這才稍有優勢,偶爾還能反攻曹魏。可以說,三國微妙的平衡局面這才得以形成。

然而,263年,這種局面被打破了。蜀漢皇帝劉禪在巨大的軍事壓制之下投降了曹魏,吳將陸抗曾率軍爭奪,欲整合吳蜀之地以抗魏,卻以失敗告終。於是,三國平衡變成了東吳獨自面對更加強大的曹魏。

兩年之後,曹魏內部嬗變,司馬氏西晉帝國建立,但這種不平衡的局面並沒有得到改變。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曹魏滅蜀對東吳的影響是巨大的

秦惠王時,大將司馬錯就曾說“得蜀則得楚”,一語道破巴蜀對楚吳的地理壓制。現在晉已得巴蜀,處於楚吳之地的東吳本就處於地理上的劣勢,而西晉則得以從長江以北和蜀地上游兩個方向壓制本就弱小的東吳。

幸好東吳還有良將陸抗,在荊州苦苦支撐。畢竟有長江天險,西晉無隙可乘,也只好一面加強軍備,一面尋找契機。饒是如此,東吳畢竟處於實力和地理上的弱勢,艱難的進行著孤獨堅守。

在蜀漢滅亡的第二年,吳末帝孫皓登基。一開始,孫皓撫民簡政,一時被“譽為令主”。然後,不出多久,孫皓就暴露出了他的猜忌本性,諸臣都戰戰兢兢,終於禍起肘腋。

272年8月,孫皓詔西陵督步闡入朝。步闡內心不安,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據重鎮西陵投降了西晉。

八月,吳主徵昭武將軍、西陵督步闡。闡世在西陵,猝被徽,自以失職,且懼有讒,九月,據城來降,遣兄子璣、璿詣洛陽為任。(司馬炎)詔以闡為都督西陵諸軍事……封宜都公。-《資治通鑑·卷七十九》

步闡的投降對於西晉來說簡直是天上掉下的餡餅,而對於吳國來說卻無疑是雪上加霜。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然而,早有“滅吳之志”的司馬炎卻似乎止步於加官進爵,似乎沒有想到吳國會因此而做出什麼舉動。

而吳國方面,步闡的上司,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的陸抗,卻已經開始了亡羊補牢的行動。

二、西晉三路壓境,陸抗如何破局?

(01 陸抗築圍,西晉支援)

聽說步闡投降,本以處在劣勢、又失去先手的陸抗不敢耽擱,迅速就做出了安排,派遣左、吾、蔡三將率軍到達西陵城外。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吳軍過來並沒有攻打西陵,卻在西陵外圍,從赤谿到故市,築起一道弧形的防禦工事。包工頭陸抗還天天催促,眾將都不理解,要求攻打西陵。宜都太守雷譚說的言辭懇切,陸抗無奈,便下令西陵。諸將發現城池堅固,便又老老實實回來修牆。

抗聞之,日部分諸軍,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敕軍營更築嚴圍,自赤谿至故市,內以圍闡,外以禦寇,晝夜催切,如敵以至,眾甚苦之。-《三國志·吳書第十三》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而西晉方面,直到聽聞陸抗圍西陵,才派出了軍隊。都督荊州諸軍事羊祜統率主力進攻江陵,荊州刺史楊肇到西陵接應,巴東監軍徐胤率水師從上游攻打建平(秭歸)。按說這個方略是不錯,然而可惜的是,第一支晉軍楊肇的部隊直到十一月才到達西陵。

而此時,吳國已經修好了外圍的防禦工事,陸抗親率大軍憑藉其與楊肇對峙,派遣水軍都督留慮對抗徐胤,面對晉軍主力羊祜,陸抗卻只任命公安督孫遵在長江南岸防禦,張鹹守重鎮江陵。

十一月,楊肇至西陵。陸抗令公安督孫遵循南岸拒羊祜,水軍督留慮拒徐胤,抗自將大軍憑圍對肇。-《資治通鑑·卷七十九》

吳強於水師,而晉軍水師固弱,以留慮對抗徐胤已經足夠。但名將羊祜率5萬主力,為何江陵方向只留部將張咸和孫遵,陸抗卻自率主力來到西陵,這不是火中取栗嗎?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極高明的安排。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02 戰役結局)

主線西陵:

陸抗憑藉修築的防禦工事與楊肇對峙,不久陸抗營中故吏俞贊反投楊肇。陸抗覺得俞贊會將吳軍虛實彙報給楊肇,楊肇肯定聽從。於是,陸抗連夜將夷兵防守的薄弱之處換成了精兵防守。

第二天,楊肇果然率軍攻擊原來夷兵防守處,失敗而回。不久,楊肇覺得沒有勝利的希望,趁夜遁走。陸抗發覺,但有西陵城內步闡的牽制又不能全軍出擊。於是陸抗“鳴鼓戒眾”做出追擊的假象,楊肇軍果然害怕(肇眾兇懼),此時陸抗再以輕兵追擊,大獲全勝。

趕走了楊肇,陸抗再回過頭來慢慢攻打步闡,不久西陵城破。陸抗誅殺步闡三族及同謀將吏,赦免了其餘眾人(抗遂拔西陵,誅闡及同謀將吏數十人,皆夷三族,自餘所請赦者數萬口)。

建平一線

:不出所料,徐胤率領的晉軍水師很快就被留慮打敗,徐胤退回巴蜀。

江陵一線

:為避免江陵周圍沒有險要可守的地理缺陷,陸抗曾人為修建了一個大堰攔水造湖。羊祜出兵前,想要借用這個人工湖,用船隻運送物資,於是宣稱要破堰以過步兵。羊祜卻不曾想到,這一招是弄巧成拙。

長期積水,就算立刻排水完成,那也是一灘淤泥,肯定難以行軍。因此,陸抗判斷,羊祜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急令張鹹破堰。羊祜到後,面對滿是淤泥的江陵城北溼地,物資運送艱難,直到戰役結束,羊祜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只好退去。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272年12月,這場戰役就以吳軍陸抗的大獲全勝、收復西陵而告終。

(03 戰役地位)

其實在戰役頻發的三國時代,這場戰役並不大,但後世對這場戰役的評價卻很高。早在西晉時,陸機就曾在其著作中,將其父陸抗的西陵之戰對吳國的貢獻,與其祖父陸遜的夷陵之戰並稱。

雖然戰役發生的地點很接近,但是夷陵之戰吳蜀兩國幾乎出動全國兵力,對峙近一年;而這場西陵之戰,據《晉書·武帝紀》記載,雙方兵力分別為晉軍8萬、吳軍3萬,羊祜主力5萬更未接戰,實際戰役的時間僅僅1-2個月。

那麼,西陵之戰憑何能與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夷陵之戰相提並論呢?

其實,就西陵之戰陸抗所表現出的名將修養,以及此戰對晉吳格局的影響來說,此戰的精彩的確毫不遜於夷陵之戰。

三、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如何轉劣為優?

此戰陸抗能取得勝利,其實很多細節,能夠展示出陸抗足以擔得起名將的讚譽。

其一,西晉羊祜、楊肇身在襄陽,距離西陵很近,為何陸抗能扳回先手?

不知道是沒有意識到西陵投降對於西晉的重要性,還是司馬炎部署得晚了,總之九月步闡就投降了,但晉軍的第一支援軍楊肇的部隊卻在十一月卻才到達西陵。

但即使司馬炎沒有意識到,其實羊祜完全應該意識到,吳國不會甘心白白丟失西陵這個戰略要地。當初孟達之叛時,司馬懿不等請示,率軍疾行,直接拿下上庸。

而現在羊祜駐守襄陽已經三年,兵精糧足,卻等待遠在洛陽的司馬炎命令之下(根據《晉書·羊祜傳》記載,或在知道陸抗圍西陵之後,司馬炎才下的命令),才率軍向南,不得不說,羊祜在戰略上有著很大的失誤。

而相比於司馬炎和羊祜的遲鈍,陸抗卻敏銳的意識到西陵的重要性:荊州南部一直存在著大量蠻夷,東漢初的武陵蠻夷,三國時的五溪蠻,都表明著這些人的存在。如果任由西陵這個缺口開啟,使晉廷與他們有所聯絡,則荊州還能不能守得住,就不一定了。

如使西陵槃結,則南山群夷皆當擾動,則所憂慮,難可竟言也。-《三國志·吳書第十三》

於是,已失先手的陸抗行動迅速,很好的利用了這個時間差。得知步闡叛亂後的第一時間,吳軍就趕到了西陵城外。

於是,司馬炎和羊祜的遲鈍致使丟失了到手的先機,而陸抗的敏銳卻拿到了本已失去的先機。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其二,陸抗為何圍西陵而不打;西晉三路大軍,江陵是主力,陸抗為何盯著西陵不放?

雖然來到了西陵,但並不意味著吳軍可獲得戰役的勝利。

試想,如果直接攻打西陵,晉軍不知何時到來,萬一到來時未攻下西陵,則吳軍腹背受敵,而晉軍則可與步闡裡應外合。如此,則吳必敗。

面對如此這樣的劣勢,陸抗的做法是在西陵城外又修起一座弧形的“圍”(圍子,一種類似於現在圍牆的防禦工事),正是這座“圍”起到了化劣勢為優勢的關鍵作用。

它不僅能將步闡與晉軍隔開,不能相互溝通,避免吳軍被兩面夾擊,同時還對接下來對抗未知的強大晉軍增加了保障。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幸好晉軍反應遲鈍,築圍過程中,陸抗甚至有時間試探性攻過一次西陵,以解除諸將的疑慮。等到西陵外圍築成,吳軍已經奪回了失去的先手,但這並不意味著,陸抗可以從容應對接下來的挑戰了。

吳軍只有大約3萬人,但晉軍的援軍卻有8萬人,主力羊祜率軍5萬取江陵,偏師楊肇率軍約3萬取西陵,還有徐胤的水師。

但陸抗卻選擇了主力圍困西陵、對抗楊肇的偏師,卻不去理會羊祜的主力大軍。這樣做的理由,除了剛剛提到的西陵的重要性、而江陵即使陷落晉軍也難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陸抗對自己築的城,有著相當的信心。

江陵城固兵足,無所憂患。假令敵沒江陵,必不能守,所損者小。……吾寧棄江陵而赴西陵,況江陵牢固乎?-《三國志·吳書第十三》

其三,陸抗的名將修養,善築防禦工事。

作為名將,除了整體軍事素養以外,往往對戰爭的某一個方面特別擅長。而冷兵器時代,有很多名將善於利用防禦工事達到戰役目的,比如戰國的廉頗、南北朝時的王思政、韋孝寬等人。

而陸抗,也非常重視這個方面。這一點,從孫權時期的一段記載就可以說明。

公元246年,吳大帝孫權赤烏九年,陸抗與諸葛恪換防。諸葛恪到達陸抗原來的駐地,發現那裡的防禦設施異常嚴整和穩固,簡直易守難攻。因自己的駐地卻多有毀壞,此事還曾令自負的諸葛恪十分慚愧。

抗臨去,皆更繕完城圍,葺其牆屋,居廬桑果,不得妄敗。恪入屯,儼然若新。-《三國志·吳書第十三》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而西陵之戰中涉及到的防禦工事,也幾乎全都是陸抗所築:西陵城(永安二年,陸抗任鎮軍將軍,都督西陵)、江陵城、西陵外的“圍”、江陵城外的人工堰塞湖。

來到西陵卻築圍而不打、憑圍對抗楊肇、因江陵城堅而置羊祜於不顧,整個戰役中,陸抗所築的防禦工事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影響了戰局的走向。此戰最終的結果證明,陸抗的自信是有理由的。

其四,羊祜妙計頻出,陸抗卻料敵於先。

當然,此戰陸抗往往料敵於先也證明了他作為一個名將的修養。比如在俞贊投降時更換防衛部隊,羊祜揚言破堰時猜透羊祜的真實意圖。同時,陸抗看破西陵乃是敵軍的真正的目的,而江陵雖軍隊眾多,卻是晉軍的調虎離山之計。

而這些,給了陸抗一步步挽回劣勢,贏得戰役勝利的基礎。

總之,陸抗在戰略劣勢又已失先手的情況下,能夠冷靜判斷,不僅扳回先手,還最終率領弱小的吳軍擊退楊肇、收復西陵,令強大的晉軍無功而返。可以說,陸抗在此戰中的表現,不亞於任何一流名將。

四、戰後格局:晉吳對峙得以再續8年

堡壘往往從內部攻破,更何況是弱勢一方的內部禍變。雖然這西陵不過是一個邊境小城,但正如陸抗所言,西陵的關鍵不只在於西陵本身。

西陵所在,距離夷陵之戰所在的地方-夷陵很近,向南不遠就是荊蠻所在,向西則是巴蜀之地,向北距離襄陽很近,向東順流而下則是江陵城和東吳腹地。

江陵地勢平坦,四通八達,歷來無險可守,曹操追擊劉備的先例,和後來的南北朝時期後梁的滅亡都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歷代吳地政權要守住荊州,都會在江陵外圍構築防禦縱深。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而現在東吳無法據有巴蜀之地,江陵以北又是西晉帝國的地盤,因此西陵和宜都(夷陵)幾乎是江陵外圍最重要的據點。

也就是說,如果西晉佔據了西陵,也就拔除了佔據荊州一個重要據點。以西晉帝國和東吳的實力差距,如果再南接荊蠻,順江而下,那麼荊州易手、乃至滅亡東吳,提前實現大一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當初司馬錯就是這麼想的,劉備就是這樣做的。而現在,一個司馬錯的大秦帝國和劉備的蜀漢帝國都不具備的優勢,擺在了西晉帝國的面前:吳西陵督步闡主動投降,西晉帝國不僅兵不血刃佔據了西陵,而且還有一個長期負責西陵軍事的宿將-步闡。

如果西晉意識到了這一點,那麼,秦將司馬錯所描述的戰略構想,劉備當初夷陵之戰沒能實現的願望,就要在司馬炎和羊祜的手上實現了。就算不能一戰滅吳,西晉至少也能夠提前實現再統華夏的目標。

司馬炎並不是完全的庸主,羊祜也以戰略家著稱。然而,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司馬炎和羊祜都沒有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這一點。

但是陸抗意識到了,而且一直惦記著。臨死前,陸抗上疏說:西陵、建平並非只是兩座小城,乃是涉及到社稷安危的要地。同時這兩地又近敵國,從兩個方向受到西晉的覬覦,如果敵人驟然而至,國內難以救援。因此,陸抗請求增兵改制,加強西陵防務。

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若敵泛舟順流……俄然而止,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使臣所部足滿八萬,省息眾務,信其賞罰,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三國志·吳書第十三》

雖然陸抗言辭懇切、拳拳為國之心,但孫皓卻甚加猜忌,不加理睬。數月之後,陸抗病卒。即使如此,陸抗還是為吳國續命8年。

子彧說

此戰之後,是一段著名的“羊陸之交”的時代。而孫皓的胡作非為和司馬炎對伐吳的猶豫,導致陸抗和羊祜,都為自己身後的帝國而深深的憂慮,分別在274年和278年抑鬱而終。此戰的兩位主將,陸抗和羊祜,都沒有等到華夏一統的那一天。

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272年,陸抗憑藉一己之力戰勝了一個帝國

隨著陸抗的逝世,和三國時代的徹底終結,三國時代的精彩對決已成往事。而西晉的迅速衰落,使得三國時代更加被後人懷念。

陸抗也因此被譽為“三國最後的名將”。而西陵之戰,也就成為了陸抗的絕唱,三國名將的謝幕之戰。

文/子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