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崇禎十六年十月,大明帝國西北的戰事終於見了分曉。李自成攻破潼關以後,明軍由此大潰,明將白廣恩奔固原,高傑奔延安,高汝利奔漢中,被崇禎帝寄予厚望的孫傳庭並沒有逃跑,而是盡了自己最後一份力,知事不可為,乃躍馬操刀,率親丁數百騎,陷陣而死。

明史對於孫傳庭之死評價甚高,總結一句話來說就是“傳庭死,而明亡矣”。

一直以來,對於“傳庭死,而明亡矣”這句話評價,一部分人認為評價很中肯,另一部分人認為評價不對,那麼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說道說道。

在孫傳庭死後,李自成在西北徹底沒有敵手,輕而易舉的拿下了西北的中心城市西安;李自成佔領西安以後,開始以西安為中心控制西北,當時人心惶惶,大多數城市都是望風而降,抵抗者寥寥無幾。

在初步控制西北以後,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定國號為大順,改元永昌。追尊其曾祖以下並加諡號,以李繼遷為太祖。設天佑殿大學士,置六政府尚書,完善朝廷機構,並且定軍制,使大順政權初具規模。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到了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親率大軍東渡黃河,由山西攻奪北京的大規模戰役由此開始,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也就是明山西巡撫蔡懋德和山西總兵周遇吉抵抗。

其中周遇吉在代州的抵抗是李自成進軍北京所遇到最為激烈的一次戰鬥,此戰以後,到李自成攻佔北京,中途再無像樣抵抗。

兵臨北京城下之時,京城三大營的明軍都是悉數降之,無奈的崇禎帝只得在三月十八日自殺以身殉國。

以孫傳庭戰死以後來看,李自成是迅速控制西北,再以西北為跳板,經由山西直下北京,可謂是一氣呵成,明朝在孫傳庭死後幾個月,就這般滅亡了。

而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觀點依據所在。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個觀點不對,只不過是孫傳庭死的時間恰巧在明朝滅亡前夕而已;而且看看李自成進軍北京之時的情況,一路上可謂是勢如破竹,基本上明朝官員都是望風而降,也就是周遇吉等寥寥幾人抵抗,可見明朝已經是人心盡失,不然怎麼可能就這樣亡於內亂之中呢?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其實宋安之認為,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事情,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主要是因為孫傳庭之死,意味著當時天下將士徹底心寒明庭,心寒崇禎帝;以至於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帝號召天下勤王,只有一個唐通率領八千兵馬前來勤王,不得不說還真是諷刺。

大家可以看看孫傳庭對於明庭可謂是忠心耿耿,崇禎十一年以後,孫傳庭入援北京城,因為與楊嗣昌有矛盾,所以被誣陷下獄。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是越戰越強,崇禎帝無人可用,才想起了在牢獄之中的孫傳庭。於是重新起用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去支援開封,

隨後又任命孫傳庭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孫傳庭的軍隊多是新募之兵,不堪重用,他上言兵新募不堪用,意思要徐徐圖之,崇禎帝不聽,非要孫傳庭出戰,結果孫傳庭先勝後敗。

孫傳庭失敗以後,計劃堅守潼關,扼京師上游,認為新兵太多,不宜速戰,於是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但因為關中計程車紳不願意承擔相關軍餉,於是讓在朝廷任職者在朝中大肆宣傳“秦督玩寇靡餉”,意思孫傳是養寇自重,還在陝西作威作福。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崇禎帝一聽這個流言,加上急於想消滅李自成等起義軍,於是崇禎十六年五月,崇禎帝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和四川軍務,不久,又“進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賜劍”。先加官進爵,然後催戰之旨頻下,孫傳庭不得已,嘆曰:“往不返矣,然丈夫豈能再對獄吏?”於是再次出師,最後無奈戰死。

孫傳庭戰死以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崇禎帝懷疑他是詐死潛逃,並沒有給予贈蔭。這樣一來,天下將士徹底寒心,孫傳庭忠心耿耿卻落得如此下場,大家覺得還會有多少將士為朱明王朝為崇禎帝賣命呢?

再看看比孫傳庭早死幾年的名將盧象升,因為主戰清軍,被主和派兵部尚書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所為難,先是將其軍隊調去大半,只留下五千老弱病殘,後是見死不救。

當時盧象升土無奈之下,北向拜曰:“吾與爾輩並受國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將士們皆是痛哭失聲。最後盧象升力戰清軍而死,“身中四矢三刃”,壯烈犧牲,全軍“炮盡矢窮”,“一軍盡覆”。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盧象升為國力戰而死,按理說肯定會有隆重的身後之事,結果大家猜怎麼著了?

因為楊嗣昌的原因,盧象升死後,朝廷竟然沒有對其家人撫卹;直到楊嗣昌死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太師、兵部尚書,賜祭葬,簡直是諷刺至極。

再對比一下明朝的勁敵後金(清),當洪承疇戰敗被押到盛京後,起初拒絕投降,清太宗皇太極親自去見洪承疇,脫下所御貂裘衣為其披上,說道:“先生得無寒乎?”

洪承疇膛目久之,嘆曰:“真命世主也!”乃叩頭請降。皇太極非常高興,“馬上是“賞賚無算,置酒陳百戲”慶賀。諸將很不高興,認為對洪承疇優待過分了。皇太極說道:“吾曹櫛風沐雨數十年,將欲何為?”諸將說:“欲得中原耳!”皇太極笑著說:“譬諸行道,吾等皆瞽,今獲一導者,安得不樂”。

由此可見皇太極拉攏人心的確是有一套,而清軍入關以後,洪承疇的確在清庭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崇禎帝呢,不只是不會拉攏人心,像忠心耿耿的大將諸如盧象升和孫傳庭,都是這般對待,天下其他將士豈能不寒心?

所以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崇禎帝還如此懷疑,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天下將士徹底寒心。

因此崇禎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崇禎帝下令“徵天下兵勤王”。進行了一系列調兵命令,點名了數名大將,結果各地應調而至者寥寥無幾,也就是唐通率領八千兵馬前來勤王。

其他諸如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勤王命令後,以墜馬受傷原因拒不奉詔,而且還“大掠臨清南下”,主動南逃到江淮一帶。在武昌的左良玉也是故意推脫,就是不出兵,坐看北京淪陷,崇禎帝身死。

所以宋安之個人認為,以崇禎帝對孫傳庭死後的身後之事,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來看,明史評價“傳庭死,而明亡矣”是當之無愧的。

只是可惜了孫傳庭和盧象升這種人傑,皆是忠君愛國的大將之才,本可在亂世之中力挽狂瀾,卻落得這般下場,幾百年以後,讀史至此,仍是使人唏噓不已,扼腕嘆息。

為什麼說“傳庭死,而明亡矣”呢?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