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張良刺殺過秦始皇,這說明他胸懷大志有理想的青年;但也曾拒絕過劉邦的三萬戶侯,這又說明他淡泊名利。

所以,劉邦、呂雉不殺張良,主動權不在呂雉手裡,而在張良手中,而且對於呂雉,張良的口碑都是從劉邦那裡得到的。

在劉邦手下,或者說在一個成功的帝王手下,都有這麼三類人才,即將才、帥才和王霸之才。

所謂將才,就是可以率領士兵衝鋒陷陣,進則能勝,退則有序,謀則有道;比如韓信,

他破趙滅代,說降燕國,掃平齊國,擁兵數十萬之後,站在歷史的風向標上,如果背漢降楚則漢亡,助漢攻楚則楚滅,自立為王則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可以說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將才。

何謂帥才?即可以統率眾將,指揮群雄,深謀遠慮,在國家有難時可以獨當一面;比如張良。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輕取南陽,清除後患;獻策入關進入咸陽;退出秦宮,還軍灞上;智鬥鴻門使劉邦脫險,下邑劃策,重用人才。可謂胸懷全域性的帥才。

所謂王霸之才,即通觀時事,洞察未來,與時俱進,獨具慧眼,知人善任。比如劉邦。

劉邦曾問過韓信,說他能否統率百萬大軍?韓信說不能;又問,能否統率十萬大軍,韓信還是說不能;劉邦生氣問道,那依你說,我能帶多不少兵呢?韓信說,你能帶一萬兵就不錯了。

劉邦聽了不服氣,便反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毫不客氣的說,我當然是越多越好。劉邦氣憤地又問,那為什麼我能做皇帝,你只能做將軍呢?韓信說,“陛下雖不善將兵,卻善將將。”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劉邦的長處就在於,把這些人聚集起來,讓他們發揮出各自的能力和長處,為自己服務,這就是王霸之才。

從上述三類人才,我們已然大致明白張良在漢朝所處的位置。

韓信彭越被殺皆因缺少謀略,蕭何與張良可以存活,但兩人的活法大不相同,蕭何殫精竭慮勞苦而終,唯有張良是可以活得逍遙自在的。

那麼,張良為什麼可以遊刃有餘呢?筆者認為有兩點原因,這也是呂雉殺不了張良的原因之所在。

其一,知人善任,審時度勢,

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馬上意識到天下要大變了。在風雲變幻之際,他遇到了劉邦。他經常向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也甚感興趣,遇到事情也都願意聽從他的計策。因此,張良便決定追隨劉邦。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第一個,

在劉邦拿下宛城,順利向咸陽進軍至嶢關時,秦朝內部發生政變,趙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又捕殺了趙高。面對這一大好形勢,劉邦自然急於拿下嶢關,攻入咸陽。

但是嶢關地形險要,秦軍負隅頑抗,一時半會兒還攻不下。就在此時,張良卻勸他說,此時還不能冒進,秦軍內部雖然發生政變,但秦軍實力還很強,要拿下嶢關,最好的辦法就是智取,如何智取?他獻了一條計策。

嶢關守將商奉是個市儈小人,錢財是最好的收買品,但是要做兩手準備,一手讓人拿著錢財去誘降,另一手要在山上高處製造有大量軍隊的假象,以迷惑對手。

果然,在這個計策下,商奉很快投降了,但張良卻又看到了危機。因為商奉見錢眼開,不與手下商量就答應投降,其部下必然要反,所以只能趁著秦兵放鬆警惕時,一舉消滅他們。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第二個,

劉邦依計而行,攻陷了通往咸陽的最後一個關口,直逼咸陽。那麼咸陽又如何拿下呢?還是智取。如果強攻,一來秦都守軍數量眾多,不易攻陷;二來殃及城中百姓,不易安撫。

所以,張良還是認為應派出使臣去勸降秦王子嬰。劉邦依計而行,再次不費吹灰之力滅了秦朝。

第三個,

攻入咸陽後,劉邦有些飄了,樊噲冒死進諫,劉邦卻不理睬。張良見狀,也去勸劉邦。他問劉邦:

張:主公以為自己是靠什麼取得今天勝利的呢?

劉:靠蕭何、曹參等人的運籌帷幄?

張:不對

劉:靠樊噲、周勃等將領的出色戰績?

張:不對

劉:靠沛縣子弟的英勇頑強?

張:不對

劉:靠友軍的配合、百姓的支援?

張:不對

劉邦無語了,張良才說出答案,靠的是“暴秦!”,如果秦朝政治清明,愛惜百姓,還有人會造反嗎?如果秦二世不生活在醉生夢死之中,主公能順利來到關中嗎?劉邦無語,最後同意離開咸陽,還軍霸上。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第四個,

後來項羽得知劉邦攻下咸陽,並要在關中稱王,而且阻止諸侯軍隊進入函谷關,項羽十分惱怒,並準備與劉邦決一死戰。而在當時依劉邦的實力,無論如何都不是項羽的對手,那麼劉邦如何應對呢?於是就是有了著名的鴻門宴,劉邦親自去向項羽請罪。

當然解除項羽對劉邦的猜疑,項伯起了很大的作用,鴻門一宴,既解除了項羽對劉邦的疑慮,張良又利用項伯在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禍根。

從上述例子中,拿下嶢關,智取咸陽,還軍霸上,鴻門一宴,基本都是劉邦聽取了張良的建議而促成的。張良在決定追隨劉邦的時候,也是因為劉邦願意聽取他的計策。

這說明,張良知人善任,再加之他審時度勢,跟隨劉邦,他能將自己的才能最大的發揮出來,這是他能成事的關鍵之所在。

同樣,張良在對待呂雉時,也是一樣的。

劉邦在娶了貌美如花的戚夫人之後,對她寵愛有加,愛屋及烏,對於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也格外疼愛。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戚夫人幾次三番想讓劉邦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對於戚夫人的請求,劉邦也前後兩次召叢集臣進行了大討論,但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不成。

廢長立幼,廢嫡立庶,歷來是帝王家之禁忌,這是群臣反對的原因之一。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呂雉,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也就是說,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被誅殺,都有呂后的功勞。

呂后在政治上所展現出的謀略,不僅令劉邦大吃一驚,而且也讓朝中大臣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這樣一來,呂后在朝中自然會收穫一批為她效力的大臣。比如周昌、叔孫通。

從表面看,他們二人極力反對廢長立幼的原因在於擔心國亂,但從根本利益來看,叔孫通是太子太傅,廢了劉盈他就等於失業。而周昌與劉邦是同鄉,這麼多年來自然與呂后也有著眾多交集。

此外,呂后家族勢力自然也是竭力反對廢長立幼的支持者,比如她的兩個哥哥呂澤和呂釋之。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由此可以看出,但凡與呂后和太子有著利益關係的人,都持反對意見。但即便如此,劉邦要廢除劉盈太子之位的火焰始終難以熄滅,其中還有個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劉盈的表現也讓他十分不滿,而呂后的勢力卻日益在增強。

鑑於劉邦廢太子之心不滅,於是就有人提醒呂后,說留侯子房先生足智多謀,皇后上對他的話又言聽計從,不如找張良出馬勸說。

於是,呂后就派自己的弟弟呂澤專程找張良求救。張良當時已是半隱狀態,基本不見任何人,呂澤最後還是強行闖入的。

呂澤見到張良就質問他,為何對廢立太子一事不聞不問呢?那麼張良對此事持什麼態度呢?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他說,過去他能為皇上出謀劃策,皇上也十分信任他,那都是因為皇上在當時常常處於困難之中。而如今不同了,天下已定,皇上更換太子是出於感情上的,骨肉之間的事情,他一個人外人去勸說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張良對廢立太子也持反對意見,但為何卻沒有那麼上心呢?

這是因為,張良已然看明白,劉邦明著要廢除太子,實際目的是想剷除呂后,避免日後外戚專權。所以,張良對此事持中立態度。

但是,既然呂后找上門來逼著他出主意,他自然是要給呂后面子的,於是就有了讓劉盈請“商山四皓”來輔佐的故事。

“商山四皓”這四位知名隱士,當年拒絕了劉邦的邀約,卻願意投入劉盈的門下,當劉邦看到他們和劉盈一同出現時,確實被驚嚇到了。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劉邦所驚嚇的是,呂后及太子勢力連不願意追隨他的“商山四皓”都能請到,再加之張良也反對廢除太子,可見,他廢太子一事是不可能成了。於是,他只好徹底斷了改立太子的念頭,但出於對劉姓江山的考慮,他還弄了個“非劉不得封王、非功不能封侯”的白馬盟誓。

就這樣,張良在改立太子一事上,又一次立了功,又一次在國難面前獨當一面。呂后對張良的幫助自然是感激涕零的,而張良為呂后出謀卻有兩方面考量:

其一,他發自內心不支援廢長立幼,這是帝王家的傳統禁忌。

其二,他了解呂后,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性,維護呂后的確有明哲保身的意圖。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從上述與張良相關的事件中,我們會發現,張良始終站在一個主動的立場上。不論在劉邦和呂后眼裡,還是在群臣眼中,他都是以一個運籌帷幄的形象出現的,這也是他跟隨劉邦時所打下的基礎。

因此,不管劉邦有困難,還是呂雉有難處,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他,都認可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這樣一個謀臣,呂雉怎麼可能誅殺他呢?

更為關鍵的是,張良還有一個特大優點,那就是信仰道學,淡泊名利。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其二,信仰道學,淡泊名利

在張良跟隨劉邦的過程中,他幾次三番地提出“退休”。張良曾是韓國末世的民政經濟大臣,正宗的六國貴族,曾以謀殺秦始皇和復辟韓國反秦為使命。

在跟隨劉邦後,他也不曾忘記自己的使命,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之後,他曾決定離開劉邦返回韓國再事韓王。後來韓王被項羽誅殺,張良“相韓”的夢想也就破滅了,之後才徹底離開故地投靠了劉邦,從此專心輔佐劉邦。

在劉邦功成名就後,公元前201年,劉邦分封功臣,將張良封為三萬戶,由他本人在齊國挑選。但是,張良卻拒絕了這三萬戶之封,只要求將留邑封給他就好了,因此而得留侯。

並且自漢高祖天下初定後,他就常託病不出門,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劉邦呂雉都沒誅殺張良,主動權竟然在張良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對於劉邦發起的剪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張良是極少參與的。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他也恪守著“疏不問親”的原則。

遷都長安後,他更是提出要捨棄一切世俗事務,跟隨赤松子修道,崇信黃老之學,求仙得道。在改立太子風波過去之後,他乾脆離開了長安,告病還鄉,過起了隱居生活。

張良如此淡泊名利的心態,筆者認為來自於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則來自於各家學說,他除了崇尚道學,對儒學、法家、兵家學說都有研究。豐富的知識結構,兼收各家所長,取其所需,善加運用,張良可謂千古一人。

因此,筆者在開篇即說,劉邦、呂雉都沒有對張良下手,其主動權不在他們手中,而是在張良手裡。你認為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