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謙虛的東晉名臣王導

謙虛的東晉名臣王導

王導輔佐過三代帝王。

在司馬睿還是琅琊王時,他和王導平時交往友善。司馬睿遷移鎮守建康時,吳地人不願歸附,過了一個多月,士人、庶民沒有一個人來拜見。王導獻計,建議司馬睿以賓客之禮對待地方故老、慰問民風習俗、謙讓坦誠用以招攬有賢之士。於是司馬睿派王導親自到江南望族賀循、顧榮那裡,兩人應命而到,因此吳郡會稽之地望風披靡,百姓歸附。

王導治理政務致力於清靜無為,常勸司馬睿剋制自己,砥礪志節,匡扶君主安定國土,因此更加被倚重。王導與司馬睿感情日益深厚,朝廷內外都倚重他,稱他為“仲父”。司馬睿曾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

晉懷帝末年,王導轉任丹陽太守,擔任輔國將軍。王導上書要求從自身做起,送還鼓吹和傘蓋等表示尊崇的物品,來抵制相互攀比之風。司馬睿表彰他,說他約束自己,平和心志,進獻謀略,竭盡忠心,以身作則,應該尊重他平素的志節,以此使進退之路公正平允。王導官拜寧遠將軍,不久任振威將軍。

東晉已建立,王導任丞相軍諮祭酒。桓彝剛過江,看見朝廷微弱,就說:“我因中原各州多有變亂,到這裡想要保全活命,但朝廷這樣弱小,憑什麼成功呢?”因此擔憂疑懼,心中不樂,後來見到王導,深談世事,回來又說:“剛見到管仲,不用憂慮了。”

等到司馬睿登上皇位,百官陪同侍列,卻讓王導登御床一同坐下。王導一再推辭,直到三四次,說:“如果太陽與下面的萬物一樣,百姓還靠什麼來照耀!”元帝司馬睿才不再堅持。晉元帝晉升他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等到劉隗執政,王導逐漸被疏遠,但他聽任自然,安分守己,淡泊如常。有見識的人都稱讚王導在興盛和衰敗之間善於自處。

王導的堂兄弟王敦反叛時,劉隗勸元帝全部誅殺王氏家族。王導帶領同族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早晨都到官署等待處罰。元帝認為王導平時忠誠貞潔,特地送還他的朝衣,召見他。

晉明帝司馬紹繼位後,王導接受元帝遺詔輔佐朝政。王敦又起兵向京城進攻。這時王敦開始臥病,王導就率領子弟發喪舉哀,眾人聽到這個訊息,以為王敦已死,都有了鬥志。王敦叛亂被平定,明帝進封王導為始興郡公,采邑三千戶,賞賜絹九千匹,進位為太保。王導仍然擔任司徒的職位,可以佩劍穿履上殿朝見,上朝不需躬身小步疾走,朝拜天子可以不報姓名。王導再三推讓。

明帝去世,王導又與庾亮等人同時接受遺詔,共同輔佐幼主,這就是晉成帝。

王導日常生活簡單樸素,清心寡慾,家裡倉庫沒有儲備的糧食,衣服不穿多層絹帛,成帝知道這種情況後,賜給他布一萬匹,用來供他私人使用。王導患有風痺疾病不能參加朝會,成帝就親自到他家中,和他一起飲酒作樂,然後讓王導乘馬車進入宮殿,王導受到的尊敬就是這樣。

當時庾亮因威望高有威脅,外出鎮守。陶稱離間說庾亮一定會起兵進攻京城,有人勸王導暗中對庾亮進行防範。王導說:“我和庾亮休慼與共,這些屬於無稽之談。如果像你說的那樣,庾亮前來,我就帶著角巾歸隱回家,又有什麼懼怕的呢?”又給陶稱寫信,認為庾亮是皇帝的長舅,應妥善為他做事。於是離間的讒言平息了。

自從漢魏以來,群臣沒有拜謁皇帝陵墓的習慣。王導因為元帝眷顧自己如同布衣之交,已不僅僅是君主對臣子的關心,故每一次升遷,他就拜謁元帝陵墓,非常哀痛。因此後來皇帝下詔命百官要拜謁陵墓,是從王導開始的。

晉成帝五年,王導去世,時年六十四歲。

為臣忠正而謙虛,江山社稷之福也,賢明的君主更加敬重這樣的臣子。臣居高位而心不正,容易被權所累,滋生篡權之心,離經叛道;君偏聽寵信佞臣,賢臣易被貶斥疏遠。君臣一心,方能保有江山。

家庭教育亦如此。家長和孩子的態度都端正,教育目的一致,協調好成長步伐,才能走得遠,走得長久。家長不一意孤行,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同時也監督孩子不放縱自流,不懶惰散漫,這樣,孩子以後的道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暢。

參考文獻:《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