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楊帆 姬水之謎?

楊帆 姬水之謎?

▲圖源網路,僅供參考,下同

《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黃帝與炎帝的史料,相傳《國語》是春秋時期的歷史學家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

姬水究竟在哪裡?

點選百度“姬水”一詞,說法真是五花八門,有陝西岐山的“岐水”說,有乾縣、武功的“漆水”說,有河南新鄭的“潩水”說,有陝西長武、彬縣、涇陽、黃陵的“涇水”、“洛水”說,還有甘肅的“洮水”說。

湖南社科院考古所何光嶽先生在《炎黃源流史》一書中說: “黃帝軒轅氏的居地為姬水,以姬為姓。姬與岐同音,即今陝西岐山縣南的橫水河。”。可見,何光嶽先生認定“姬水”就是“岐水”,“岐水”也就是當今的橫水河。

隋代學者蕭該撰寫的《漢書音義》中說: ‘岐,水名也,謂斯水也’,二川並逝,俱為一水,南與橫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之米流川,逕岐山西,又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稱矣。……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逕美陽縣之中亭川,合武水。” 這段歷史文字,述說的就是當今流經岐山縣境內的橫水、雍水及其匯合後的湋水,隋朝時代統稱“岐水”、或俗稱“小橫水”。

《漢書音義》文中對“岐”的說法很是新鮮,“岐”本身就是水名,是“二川並逝,俱為一水”之奇,“岐”從“山” 從“ 支” ,“支”意為“分叉”。山分叉為“岐”,“川”分叉也就為“岐”了,兩川一併合流的水,自然也就稱“岐水”了。文中所說的“二川”,就是雍水流經的雍川與橫水流經的古稱米流川,可見岐山縣的稱謂不僅與“岐山”有關,也與“岐水”有關啊。

《漢書音義》文中的“姜氏城”、“美陽縣”“中亭川”應該是岐水流經的路徑地名,在今扶風縣境內,文中的“逕姜氏城南為姜水”,記載的古“姜水”就是古“岐水”的下游,文中的“合武水”就是當今入注的漆水河。

橫水發源於陝西省鳳翔縣北部山區,流經鳳翔縣、岐山縣境,在岐山縣大營鄉的河交村與雍水匯合後稱湋水。雍水發源於寶雞西部山區,橫貫鳳翔縣境內的中部平原,自西向東由岐山縣孝子陵鄉河北堡入岐山縣境,於大營鄉河交村匯合橫水後為湋水。

關於姬水是陝西武功縣漆水河的說法,沒有歷史典籍記載,基本上都是現代人的杜撰。

漆水河古稱杜水、武亭水,源頭在麟遊縣境內,在麟遊境內長71公里,從麟遊出境後入永壽縣,亦稱好疇河,又入乾縣境內流程約18公里,再入武功縣境內匯入渭河。對漆水河來說,岐水只是它的一支源頭。顯然,武功境內的漆水河是流而不是源,再者,如果以為漆水就是姬水,那麼《國語·晉語》中的“黃帝以姬水成”就沒有具體地域的確定性了,黃帝的出生與成長究竟是漆水流域的武功呢?或是乾縣、永壽與麟遊?估計杜撰者自己都不能自圓其說。

楊帆 姬水之謎?

關於姬水是河南潩水的說法,杜撰者是這樣寫的:“潩水,發源於新鄭市辛店鎮西大隗山鳳後嶺北,東南流經長葛市、許昌市、臨潁縣和鄢陵縣,於鄢陵縣南部趙莊閘以下2公里處注入潁河。潩水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上古時代,黃帝出生於有熊,乃有熊國君少典與有蟜氏之子,長在姬水之畔故稱姬氏,姬水即今潩水。”、“潩水原名姬水,在母系氏族時代,以女為主,“臣”字加女字為“姬”,所以潩水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時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點水,改姬字為潩字,就變成了潩水河。”

這種杜撰是怎麼來的?百度“黃帝”詞條有這樣一段話:“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稱有熊氏。”

同樣是百度,對“有熊”是這麼描述的:“有熊,黃帝部落名,上古時期部落酋邦國,位於今河南省新鄭。大約公元前2856前,在今河南省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部落,其女首領名叫少典。他是伏羲的妃子,稱少典妃,是任姒有蟜氏附寶,司祭典故號少典。在首領氈房裡,傳來了嬰兒“哇哇”的哭啼聲,軒轅黃帝誕生了,所以這個有熊部落也就有了名氣。”。

君不見神話傳說中黃帝的父親少典(名為祁昆)被百度成女首領少典了,華夏人文初祖就這麼任人打扮嗎?能信嗎?看來姬水之謎真有必要解開!

姬水是在河南新鄭縣嗎? 新鄭縣境內現有五道河流,分別叫雙洎河、黃水河、潩水河、梅河、潮河,在這五道河流中,潩水河就是姬水嗎?如果黃帝是在潩水出生並長大的話,在那遠古交通很不發達的境況下,是怎麼與生活在陝西岐山的醫聖岐伯來對話併成就《黃帝內經》這一醫典呢?估計杜撰者也說不清。

再說,黃帝所處的那個洪荒年代,居住黃土高原或山脈頂層最安全,那麼選擇既是環境的逼迫,也是生存的智慧,不能用當今的思維去解讀歷史的謎。河南新鄭地區,在黃帝那個年代還處於洪水氾濫期,黃帝不可能選擇生活在那裡,河南新鄭的那尊軒轅丘龍圖騰,不排除類似於當今的人造古籍。

假若左丘明對黃帝“成於姬水”交代不清的話,司馬遷卻對黃帝的去世安葬記載得毫不含糊,《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黃帝崩,葬橋山”的文字,橋山位於陝西黃陵縣,至少證明黃帝就生活在西北的黃土高原上,更證明姬水距橋山的間隔距離也不可能象河南新鄭那麼遙遠。

宋朝人羅泌撰寫的《路史》有這樣一段載: “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

南宋紀傳體通史《通志》載:“岐氏,周故都也,今鳳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遷於豐,其支庶留岐,故為岐氏。又古有岐伯,為黃帝師。”。

楊帆 姬水之謎?

《通志》中還有這麼一段很具體的記載:“黃帝西至於小崆峒問道,見西北雍州長者鶴髮童顏,健步如飛,少者肌潔容美,俊逸瀟灑,問後方知是神醫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尋訪有道之人,訪賢時發現了很有才能的岐伯,於時黃帝就恭請岐伯為臣,貴遵為天師,謀討濟世通途,幫助他治理天下。”。

晉朝人黃甫謐在撰寫的《帝王世紀》載: “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鹹出焉。” 。

從上述古文獻記載可見,遠古時確有岐伯其人,並且就在岐山,他同黃帝合著了醫書《黃帝內經》,開闢了中醫著述之先河。黃帝與岐伯能做出這種學問,肯定相互住的距離不是太遠。

《通志》中這句“黃帝西至於小崆峒問道”,真實地道出了黃帝很具體的活動位置,昔日的“小崆峒”在哪裡?就是當今的岐山縣城之東的“孔頭溝”轉音而已,歷史上當然也有黃帝去甘肅平涼崆峒山問道廣成子的記載,這裡沒有混淆,《通志》中載明的是“小崆峒”,就在岐山的箭括嶺近旁,與相傳的岐伯就生活在岐山箭括嶺一帶是一致的。

左丘明在《國語》中記載的“黃帝以姬水成”,這個“姬水”就相似於今人所說的“籍貫”,籍貫可以涉及到大地域,更有精準的小村落,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黃帝生活的大地域就在陝西,就在寶雞,就在岐山。

能具體到岐山那個區域呢?我們順藤摸瓜,繼續以水系分析來解開姬水在哪裡這個謎吧。

“姬水”叫“水”而不叫“河”,肯定是它的體量還不夠格,從南北朝時代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肯定找不到“姬水”這個名字,《水經注》對岐山境內的河流只記載有“雍水河”與“橫水河”,以左丘明的學養寫《國語》,他不可能把“水”與“河”分不清,更不可能把姬水與其他河流混淆,有人把發源於西北部草梁山、流經黃陵的“古洛河”與“姬水”硬拉扯,有人把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流經陝西長武縣、彬縣、涇陽縣的“涇河” 與“姬水”硬牽線,假若“涇河”“ 洛河”真是“姬水”,就真把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籍貫給虛無化了。所以從百度上查詢“姬水”就是在走進迷宮。

百度上那個甘肅“洮水”是“姬水”的說法更不靠譜。

文字是玩弄不成的,為了解開千年“姬水”這個謎,只有相信自己的眼睛和雙腿。

從扶風七星河溼地公園朔流而上,第一座水庫是扶風白家窯水庫,第二座水庫是岐山祁家溝水庫,第三座水庫是岐山祝京水庫,祝京水庫水系的上游王家嘴附近有條斷流河叫“畤溝河”,發源於岐山箭括嶺一帶,源頭有個村子叫姬家地。

一個“畤”字,不得不思考這個“字”的古典意義,古代把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叫“畤”,黃帝是五帝之首啊,看來這個“畤溝河”的叫法就不是隨便的,岐山箭括嶺附近的“畤溝河”源頭,推斷就是曾經紀念和祭祀黃帝的神靈之土啊。

一個姬家地的“姬”字,更是無獨有偶,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是否與這個姬家地有所關聯,只有猜謎不得而知了。

進一步考證這個“畤溝河”,原來扶風的“七星河”在嘉慶年間就叫“畤溝河”。實地考察,如今七星河上游的支流除這個“畤溝河”外,還有祁家溝、王家溝、齊家溝三個時斷時續的支流,可以推測,上游留存至今的這個“畤溝河”,可能就是遠古為紀念黃帝故里姬水而改名的吧。

“姬水”只有當地民間流傳歷史而沒有史冊記載,推測可能與洪荒遠去有關,隨著雨量的減少,斷流就成為常態,“姬水”當然在後世的史冊上也就消失無名了。何光嶽先生以姬(ji)水與岐(qi)水音近,把岐山境內的古“岐水”認定為“姬水”,起碼在地域上是沒有誤判。

根據歷史傳承,黃帝宗族是繁衍生息在姬水流域,而岐伯就生活在姬水附近的箭括嶺下,《黃帝內經》又是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他們在同一地域生活才有對話的可能,這一歷史事實也可以印證歷史遺存的“畤溝河”最有可能是昔日的姬水。

總之,古姬水就在古周原這塊大地上(含今岐山、扶風、鳳翔、武功等地),岐山這塊風水寶地,就是我們華夏始祖黃帝休養生息與繁榮崛起的根據地。

岐山不止是周公故里,也是文王故里,更是黃帝故里。

楊帆,岐山縣老科協專家服務團副團長,高階工程師。

作者簡介

楊帆 姬水之謎?

RECOMM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