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從兩都之戰看元朝的結構性矛盾

蒙古人在十三世紀的飛速崛起,是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蹟,作為一個草原上默默無聞的部族,他們締造了之前眾多胡人部族所望塵莫及的功業,像一股狂暴的颶風橫掃亞歐大陸上的古老文明中心,將一個又一個盛極一時的帝國撕得粉碎……它們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老大帝國都正處於最為低谷的時期:如果東亞的大唐王朝或西亞的阿拉伯帝國正處於鼎盛時期的話,伸出一根手指就能將它捏死,哪怕是突厥、吐蕃、契丹這些區域強權實力猶在時,也不會容它輕易冒頭。但蒙古人恰好就在這個真空期積蓄起了足夠的力量,成為了舊大陸上絕對的主宰。

從兩都之戰看元朝的結構性矛盾

而對華夏而言,征服了南宋的蒙古人是歷史上第一個佔據了整個漢地的胡人部族,它建立起的元朝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胎。這個怪胎的古怪首先在於它雖然披上了一層華夏王朝的外皮,但其精神核心始終是草原部族的,蒙古貴族中雖然不乏精通漢學、也願意全盤接受華夏文化的有識之士;但也有更多的人更願意堅守部族傳統。更關鍵的是,元朝皇帝理論上還是全蒙古的大汗,可其他汗國對這個違背部族傳統的大汗並不認可,為了向它們靠攏,哪怕是最傾慕華夏文化的皇帝,也不敢主導將其轉換為真正的中國式王朝的改革。

從兩都之戰看元朝的結構性矛盾

不過蒙古人的武力雖然強大,但他們畢竟人數太少,要想憑几十萬最多上百萬人口統治數千萬甚至上億人口的漢地,與治下民眾全然隔離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漢化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就像後來滿清入關之後的表現一樣。而蒙古跟滿清不同的是,蒙古人佔據的地盤要大得多,主張以漢地為根基的蒙古貴族反而是少數,這讓他們漢化的過程充滿坎坷,最終走向了失敗。元朝的這種結構性矛盾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自忽必烈去世之後元朝帝位傳承的艱難。主張漢化的太子真金在群臣攻擊下憂憤而死後,他的兒子鐵穆耳繼位,這次傳承雖有波折但還算勉強順利,但成宗鐵穆耳駕崩後到末代皇帝順帝登基,短短二十幾年就換了八任皇帝,更是曾發生過“兩都之戰”這樣殘酷的內戰,大大耗損了蒙元的國力。

從兩都之戰看元朝的結構性矛盾

所謂“兩都之戰”,是指元朝中期發生的一場內戰:對陣的雙方一是以大都為基地的擁立武宗一系繼位的蒙元朝臣;另一方是以上都為中心的支援仁宗一系新君天順帝的勢力。前者以前武宗親信燕帖木兒為首、後者則以權臣右丞相倒剌沙為核心;前者擁立武宗次子圖帖睦爾為帝、繼承武宗法統,後者則立新逝的泰順帝之子阿剌吉八為繼承人。而事情的起因則要追溯到早年武宗和仁宗兩兄弟關於皇位傳承的約定了:武宗海山鑑於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建策之功勞,自願傳位於他,但弟弟大行後必須將皇位返還給武宗一脈。最後弟弟違背了誓言,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子孫,將武宗諸子放逐遠方,從此揭開了元朝帝位紛爭的序幕。

從兩都之戰看元朝的結構性矛盾

仁宗駕崩後其子英宗繼位,這父子二人都過於親近漢臣,很讓遵循傳統的一些貴族不滿,於是乾脆弒殺了皇帝,另立顯宗之後為泰定帝,這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皇帝又很快在上都逝世,其子年幼,權臣倒剌沙遲疑了一個月也沒有立新君。大都的武宗舊臣趁機推出了武宗次子圖帖睦爾為帝,一場大戰在兩都之間展開。最後圖帖睦爾一方大獲全勝,樹立起絕對權威。可是曾經在武宗仁宗兄弟間發生的悲劇又一次上演,圖帖睦爾登基本是權宜之計,因為他還有一個在外多年的長兄和世㻋、一直奔波在外試圖奪回皇位,而他也承諾迎回兄長後就退位讓賢。可惜在至高皇位的面前,手足之情仍然經不起考驗。最後圖帖睦爾毒死了兄長,也引發了另一場帝位之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