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溫末集團割據涼州的時間長達150餘年,縱觀其歷史脈絡大概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唐懿宗鹹通三年

862年

)到

唐哀帝天祐四年、後梁太祖開平元年

(907年),形成割據並與唐朝建立了時斷時續的朝貢關係。在此階段,溫末首領為誰,我們不知道。

平二年

908年

鹹平三年

1000年

),涼州“土豪”熱逋氏主政溫末。前後經歷五代首領,分別是折逋嘉施、折逋支、折逋葛支、折逋阿喻丹和折逋游龍缽,綿延五十餘年。

鹹平四年

1001年

大中祥符七年

1014年

),此時涼州的控制權,已從溫末易手為吐蕃六穀部。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党項首領

李德明

攻陷涼州,六穀部溫末政權滅亡。歷經兩代首領,分別是

潘羅支

廝鐸督

六穀部登場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涼州政權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權力交接。潘羅支成為了涼州政權的最高領導人,涼州“土豪”折逋氏家族退居次席。

對於這次權力轉移,

《宋會要》

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以西涼府六穀大首領潘羅支,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時西涼使來,且言六穀分左、右廂,左廂副使折逋游龍缽實參羅支事。”

其中,要注意的是

“時西涼使來”

。這說明,在宋朝接到來使上奏之前,涼州的權

交接已經完成。潘羅支已經成為了涼州六穀部——溫末政權的首領,但折逋游龍缽還是憑藉其家族的實力,在政權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北宋初年河隴地區各勢力版圖

這時的涼州政權,應該算作一個聯合政府,由生活在涼州周邊的各個部落勢力共同組成的。

潘羅支的登臺代表著吐蕃六穀部族群勢力崛起,取代了之前的涼州溫末族群。

這種聯合政權帶有天生的不穩定基因,要依靠各個種族之間的力量平衡來維繫政權的穩定。

折逋氏執政晚期在党項人的侵襲下,涼州政權極度困窘,否則也不會出現割據勢力首領親自朝貢的事情。

這種極不尋常的事件說明,折逋氏政權的執政,出現了重大危機。

這種危機除了党項人的外部壓迫,肯定還有聯合政權內部的壓力。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北宋疆域圖

可惜,

折逋游龍缽

堅持聯合的北宋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援,導致他第二年就不得不將政權交給更強勢的

潘羅支。

不過幸運的是,涼州權力交接以和平的方式執行。

在折逋氏交出最高領袖位置後,其家族依舊保持了相應地位。這也可以說明,折逋氏的勢力依舊不容小覷。

那麼,這位替代了折逋氏執政的潘羅支,又是何方神聖?他又將涼州政權帶向何方?

潘羅支的身世

據說,潘羅支是吐蕃望族之後,有學者認為

“潘羅支”

是吐蕃語的音譯,為

“潘州王”

的意思。

但這個推論,也有不少學者質疑。但不論如何,其家族起源於松潘地區基本是可以確定的。

《皇宋十朝綱要》記載:

崇寧三年(

1104年

)九月

“甲辰,秦鳳路招納司言:階州生羌納土,潘、邦、疊三州,計二千五百里,大小首領一百二十人”。這是“潘州”之名最早見於史端。

《明史·土司傳》載

松潘

“宋時,吐蕃將潘羅支領之,名潘州。”《松潘縣志》也記載

“唐廣德初,松州以北皆陷於吐蕃,宋崇寧三年,秦鳳招撫司言及階州生番納土,得邦、潘、疊三州。潘州蓋屬吐蕃首領潘羅支,故名。”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以上的資料至少可以明確三點:潘州是由潘羅支而得名;潘羅支的勢力已達到今四川松潘一帶;潘羅支為吐蕃的“將”或者吐蕃首領。

雖然無法確定,潘羅支“潘州王”的身份,但他在松潘地區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其實,現在有人懷疑潘羅支有沒有可能是個部落名?但很多資料都沒這方面的考證,這一點也就只能是個猜測了。

雖然不能確定潘羅支的詳細身份,但其背後的勢力是吐蕃六穀部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他能和平接手涼州權力的根本,面對党項不停的騷擾,涼州周邊各部落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

而這時,擁有六穀部的支援,又是望族後裔的潘羅支自然比涼州豪門更有號召力。

雖然吐蕃王朝早已是昨日黃花,但當年強盛時的景象依舊被人懷念,擁有吐蕃望族背景的潘羅支,也就成了涼州周邊吐蕃人的希望所在。

應該說,潘羅支確實雄才大略。上臺之初,便很好地處理了與溫末折逋氏的關係,並沒有將折通游龍缽完全趕出政權領導集團,而是讓他繼續擔任左廂押番副使。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這種做法保持了聯合政權的穩定,雖然之後,溫末和六穀部間依舊存有鬥爭和嫌隙。但至少潘羅支在世期間,涼州政權保持一致對外的態勢。

潘羅支的抉擇

潘羅支掌控涼州後,最重要的問題依舊是,如何處理北宋和党項的關係。

對於潘羅支的能力,北宋和党項早就心知肚明。

在其掌控涼州之前,北宋邊將李繼和就曾請求授潘羅支以刺史,而北宋著名的邊臣張齊賢,甚至乾脆主張封其為“六穀王”。

雖然封王一事最因大臣反對未能如願。但宋朝還是在其主政涼州後,馬上任命其為鹽州防禦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由此看來,潘羅支能夠順利完成權力交接,未必沒有北宋的暗中支援。

而党項部落的李繼遷也曾暗地和潘羅支聯絡,希望透過招降他來獲得涼州的控制權。

面對兩方同時的拉攏,潘羅支選擇了“聯合北宋”的道路。

對於他的選擇,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1、

北宋雖然軍隊表現不佳,依舊代表著中原的王統“正朔”。

“正朔”這鬼東西,在古時候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多年以來,河隴奉中原正朔已成了傳統。即便是五代時期,那幾個不成器國家輪流坐莊,但河隴諸部依舊願意,從他們那裡獲取封號。而難以獲得心理認同的党項,肯定不能成為潘羅支的首選。

另外,潘羅支是怎麼上臺的?

是因為折逋氏拿不出辦法抵禦党項的掠奪,才給了更強硬的潘羅支機會。結果,自己掌了權,直接臣服党項了,這還不如折逋游龍缽呢!這種事情不能幹!

再說了,以潘羅支的能力,未必沒有和李繼遷一較高低的想法。

2、河隴政權與中原政權的合作關係是很微妙的。

二者合作的基礎是,

“互不干涉”而後“各取所需”。

說實話,這種合作方式,也就五代、北宋之類的中原朝廷能接受。要是換成漢唐,早就帶兵打過去,誰給你講“互不干涉內政?”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可要是換成党項,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党項對河西走廊覬覦已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何能夠保證涼州政權的獨立性?

基於以上的考量,其實潘羅支並沒有第二條可走。

首鼠兩端的老大

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

,下定了決心的潘羅支致信宋朝邊將

李繼和

,表示願與宋軍

東西夾擊党項。

十月,宋朝大方的授予潘羅支官職,但對他聯兵攻擊党項的建議含糊以對。估計宋朝也擔心涼州做大,潘羅支成了第二個李繼遷。

北宋心裡防著潘羅支,党項的李繼遷可沒閒著。八月,党項五萬騎圍攻宋朝重鎮靈州(甘肅靈武),並在九月連破定州、懷遠鎮、鎮遠軍。

宋真宗對河西諸部發了一道耐人尋味的詔諭。

《續資政通鑑長編》中有條記載:

鹹平四年

1001年

十一月

“甲午,詔西蕃諸族有能生擒李繼遷者,當授節度使,賜銀、彩、茶六萬。斬首來獻者授觀察使,賜物有差”。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其實,這就是北宋長期奉行的河西政策,鼓動其他藩屬圍毆党項,自己在一邊坐收漁翁之利。

可惜,宋朝“以夷制夷”幻想破滅了,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壓根就沒管。

兩邊一起看熱鬧的結果是,靈州宋軍在裡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境況下,於鹹平五年

1002年

三月敗亡,

李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

靈州被奪,讓北宋的西北邊防撕開了一個大缺口。

党項人西可以直接攻擊

涼州

,南可以攻擊

環、原、慶

諸州,威脅長安,東可以沿黃河而下

太原

,北則背靠賀蘭山,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北宋並不是不知道靈州的重要,之後發生在元豐四年

1081年

的靈州之戰可以看出,北宋為復奪靈州,不惜揮兵三十萬,分兵五路伐党項。但卻在其尚未做大時首鼠兩端,屢屢拒絕潘羅支的出兵請求。

潘羅支的連續示好

鹹平五年

1002年

十月,党項遣使攜官告、印信,前往涼州欲誘降潘羅支。

潘羅支不從,殺其一使,執其一使,入送朝廷處置,從而受到宋朝下詔褒獎。十一月,潘羅支遣使向宋朝貢獻馬五千匹,這是河西諸部有史以來入貢馬匹數量最多的一次。可見他為了能夠得到宋朝的信任,也下了血本。宋朝卻只是兌給馬值,並厚賞彩、茶等物加以安慰。

鹹平六年

1003年

,党項再次遣使攜鐵箭,前往涼州示好,又遭到了潘羅支的嚴詞拒絕。

二月,他派遣屬部

吳福至臘

入貢宋朝。

吳福至臘在勤見真宗時,提出涼州已經集結了六萬兵馬,希望能夠和

宋朝夾擊党項收復靈州。

但此時,宋朝正在北方邊境與遼國作戰,沒有餘力支援涼州的軍隊,只是授予潘羅支朔方軍節度靈州西面都巡檢使、吳福聖臘安遠將軍等官職,並給予一部分刀槍鎧甲等軍械和糧草的支援。

這次宋朝也算是動了點真格的,畢竟輸出軍械支援邊境割據政權,在宋朝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但之後,潘羅支的入宋的使臣卻橫生意外。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是年,潘羅支派遣暉通族蕃官

成逋

前往鎮戎軍,請求與宋朝邊軍聯軍討伐党項。

成逋

卻在鎮戎軍遭到了宋朝邊臣的懷疑和拘捕,他見勢不妙慌忙出逃,在逃亡途中不慎墜崖身亡。宋朝邊臣找到了成逋的屍體,並沒有將其交還涼州,而是嫋首傳至汴梁請功。

雖然宋朝事後嚴懲了當事官員,並厚葬了成逋。但這件事依舊可以看出宋朝朝野對於河西政權深深的不信任。

還是在鹹平六年

1003年

​,河西吐蕃諸部不堪忍受党項的襲擾,派遣使臣入宋請求出兵,

潘羅支

也派使臣

鐸論

一同入朝。

令人洩氣的聯兵計劃

這次宋朝可能是看到,藩屬出兵比較多,覺得其心可用。便在慣常的封官進爵外,還和諸部約定了共同出兵的事項。

但宋朝和河西諸部約定的會合地點卻是在

鹽州烏、白池地

,這兩個地點在

鹽州

(陝西靖邊縣、鹽池縣)附近,而鹽州位於靈州東部,環州正北。

北宋最初和西夏爭相拉攏潘羅支但後來也擔心其成為第二個西夏

宋朝倒是方便了,從

環州

(陝西環縣)直接出兵北上便可到達

鹽州

,可涼州的聯盟部隊卻要穿越已經被党項控制的

靈州

屬地,繞道東面去進攻靈州。

估計潘羅支和周邊吐蕃部落酋長,看到這個計劃就洩氣了。這明顯是想玩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把戲。

這種明顯沒有誠意的聯軍協議,其價值和廢紙也沒啥區別,想要依計執行更是夢話。

就在宋朝首鼠兩端中,李繼遷已凝視涼州許久了,

鹹平六年

1003年

十一月,他舉全國之兵,以靈州為基地,兵發涼州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