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現在書法界許多人談“筆法”色變,色變的原因是懂得的人很少,一知半解的人很多,沒聽過的人更多,在沒有入門的愛好者眼中,好的書法就是寫的好看,甚至認為寫成了“美術字”才是書法的標準,殊不知,中國書法之美怎會如此膚淺?中華文化的核心都能夠在書法當中得到展現。

書法的核心是“筆法”,“筆法”是什麼,我們用一篇文章是很難講清楚的,今天我們只談“筆法”當中的某一個點,那就是“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古人的書論都是極度凝練的,往往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能夠說明許多問題,這裡的“無垂不縮”從字面的意義上來看指的是“垂露豎”,但引申起來的話,意思就是寫任何一種發散型的筆畫,都應該做到“無垂不縮”,就像武俠小說當中的“降龍十八掌”,練到最高的境界,打出去有9分力,那麼收回來就應該有12分力。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寫書法也是這樣,點畫之功的一種體現就是這種內收的力道,起筆的時候要有“空中做勢”的動作,這個動作的主旨就是在於發力,而行筆的時候,逆入裹鋒,要懂得“震筆”發力,頓挫前行,收筆的時候要“迴護”,很多人將這種“迴護”寫成了一種“填描”,其實並非如此,真正的“筆法”是“力未盡而止”,當明白了這句話,在書寫的時候,能夠真正體會到了這種意境,你對於筆法的理解才能逐步到位。

再說“無往不收”,其實說的就是“筆勢”,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其實一句話就夠了,“筆墨盡而勢不衰”,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真正得“筆法”的高手,在書寫的時候,往往會留下一些“圭角”的原因,比如歐陽詢的《九成宮碑》,比如褚遂良的《陰符經》,甚至比如趙孟的一些篆書,都有這種“圭角”,這便是真正得古法的體現。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這種書寫方法,其實就是古人所謂的“撥鐙法”,只不過用另外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述了出來,簡而言之就是一種發力的方式,筆鋒的旋轉方式,包含了三個方面,起筆、行筆和收筆。

雖然是簡單的三個方面,但練好往往需要十數年的功夫,並且不得法之人也往往難以成功。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會問了,寫個字有這麼複雜麼?不就是一個筆畫麼,哪有這麼多的道理呢?當你的眼界有了一些提高,你就不難發現,一個人的書法功力,其中一個字甚至一個筆畫就能夠看出來,內行與外行從一個筆畫當中,也能夠輕鬆看出來。

我們簡單用幾個例字來說明下: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比如這個“以”字,我們用墨跡本更能夠說明問題,左邊的豎鉤,許多人臨摹的時候,極容易寫成露鋒,其實這是一種空中蓄勢,落筆之後的半藏鋒狀態,這個筆法的結尾之處餘勢不衰,持續將筆勢蔓延到了下一個“提”,並且再次調峰蓄勢,甚至到一個字結束的時候這種筆勢還蘊含在了最後的一個點畫當中,這就是“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道理。

再看這個“根”字,很多人說這裡面圓圈的地方怎麼會有“疙瘩”,太醜了,對於高明書法人而言,第一眼關注的從來都不是字形,而是點畫,點畫之功決定了一個書法人的成就。

什麼是書法的“用筆”?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也沒你想的那麼難!

這裡面的“疙瘩”其實就是調峰蓄勢和空中做勢的結果,以及這個“水”字的紅色框線所示,也同樣是這樣的道理。

而具體如何蓄勢,如何發力,如何調峰,我們會在後續的講解當中持續涉及,歡迎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