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體育/ 正文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提到“帝妃”,大家想到的不會是賢惠的孝文皇后竇漪房,也不會是簡樸的孝慈高皇后馬氏。

“帝妃”二字似乎只有與紅顏禍水、禍國殃民等詞語聯絡在一起,才是它真正的價值體現,這讓古代帝妃所包含的悲劇命運愈演愈烈,但事實卻大相徑庭,真正引發帝妃悲劇的是掌權者與古代社會。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帝妃的選擇標準

紅顏禍水這件事之所以不能怪在帝妃身上,主要是因為從選妃第一步開始,就由不得帝妃自己做主。

首先,想要成為帝妃的第一個標準,便是相貌美麗,身材婀娜。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審美不同,每位帝王對於“美麗”的選擇也不盡相同。

例如,西漢漢成帝就喜歡身姿輕盈的趙飛燕,而唐朝的唐玄宗就喜歡體態豐盈的楊玉環,明憲宗就珍愛大自己17歲的萬貞兒,所以“美麗”二字只能根據帝王喜好的不同有所改變,這一決定權完全掌握在帝王的手裡。

其次,後宮中的很多妃子並不是心甘情願嫁入帝王之家,而是存在著一定的政治需求。例如兩個國家如果想要和平共處,避免戰亂最有效的方法似乎就是和親。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其中王昭君遠嫁匈奴,就是為了維護漢匈兩族的關係,因此“昭君出塞”的故事也被千古流傳。

最後,帝王的妃子也往往視為家族爭權的工具。

例如,西漢時期金屋藏嬌的女主人陳阿嬌,她也不過是其母親館陶公主想要發展家族權力的一個棋子。

而陳阿嬌最後被廢黜,雖然有在宮中行巫蠱之術,破壞了漢朝宮內禁忌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層面,也是漢武帝想要透過廢除陳阿嬌,來給外戚干政的現象敲一把警鐘。

以上的三個因素,除了“美麗”或許由女性自身決定一些,但是其他的方面,跟女性自身並沒有多大的關係,而女性在古代社會以及宮斗的過程中,往往也只是一枚棋子。既然如此,那麼帝妃禍國殃民的名聲究竟是從何而來,並且愈演愈烈呢?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禍國”名聲的由來

既然女性在古代社會中屬於從屬地位,且很多事情身不由己,那麼為什麼會將禍國殃民的責任歸結於女性的身上?

其實這與女性當時所處的社會有著很大的關係,在男權社會中,當男性出現錯誤時,他們往往不會將責任歸結於自己身上,而是按照倫理責任的標準向下指引,無論是受寵的妃子,亦或是不作為的大臣,都是他們可以選擇推卸責任的物件。

這與古代的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道德原則完全一致,被視為“綱領”的事物,絕對不會有錯,因此錯誤只能歸結於下屬,而古代的帝妃就是其中的一項。

而古代帝妃禍國殃民說法的由來,還與文人的創作脫離不了關係。除了正史的記載之外,各類小說、話本也是其傳播的主要來源。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例如,蘇妲己之所以被認為是擾亂商朝的妖精,完全是因為《封神演義》將其妖魔化,一句“蘇妲己是奉女媧之命前去迷惑商紂王”的話,直接讓蘇妲己成為商朝滅亡的元兇,但這其實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

歷史上的蘇妲己只是紂王的一個普通妃子,並且,根據河南境內發現的一座商朝古墓顯示,蘇妲己的墓就在商紂王墓的旁邊,陪伴著商紂王,而且墓誌銘上面的內容更是顛覆了眾人幾千年來對蘇妲己的看法。

而在2014年的時候,蘇妲己的墓不僅被重新修建,而且上面還立了一塊碑,落款是河南淇縣殷氏宗親會,即商紂王的後代,如果蘇妲己真是將商朝推入火坑的人,商紂王的後代怎麼會為其修墓立碑呢?

由此可見,蘇妲己禍國殃民的名聲完全是由各種小說渲染而來,事實真相與其天差地別。

既然如此,一個國家滅亡的真正原因又是為何呢?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亡國的真正原因

既然亡國的真正原因怪不到帝妃的頭上,但總要有人為亡國承擔真正的原因,而這原因其實就三條:奸臣當道、朝堂腐爛、掌權者被繁華盛世迷了眼。

首先,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定離不開有奸臣作梗,不管是秦朝的趙高,還是唐朝的李明甫,他們的奸詐都為國家的滅亡推波助瀾。

而當奸臣當道,賢臣必然在朝中沒有了立足之地,而且還經常會因為進言而遭到迫害,一兩句肺腑之言便可能被奸臣徹底顛覆,被扣上了子虛烏有的帽子,這個時期,真正能明哲保身的賢臣少之又少,他們要麼選擇告老還鄉,要麼選擇以死明志。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當這種情況在一個王朝中盛行起來的時候,那麼朝堂之上必然是一片腐朽敗落之景象。

如果掌權者能夠辨別是非,區分奸臣和賢臣,或許能將一個即將傾覆的王朝挽救回來。但是,掌權者往往因為已經產生的繁華盛世迷住雙眼,驕傲自滿,就此墮落。

他們喜歡聽奸臣在耳邊說些吹捧之語,賢臣的勸誡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當大廈將傾之際,他們只能無濟於事。最後,便將責任通通推卸出來。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寵幸美人所失的職,錯誤可以怪在美人身上,但是無法區分奸臣與賢臣,那麼錯誤只能怪在掌權者身上,兩害相侵,帝王也會取其輕。

正如這句話所言:盛世時需要美人點綴,但是在亂世的時候也需要美人頂罪。

而五代時期的花蕊夫人,在面對女子總被扣以“禍國殃民”的帽子時,發出了深深的哀嘆,她在《述亡國詩》中寫道: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這不僅是為帝妃鳴不平,也是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這種現象的一種反思。

古代帝妃悲劇的根源, 是帝王和古代社會

結語

古代帝妃的悲劇根源,並不與“紅顏禍水”直接相連,而是由掌權者以及所處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因此“禍國殃民”這類詞不應再繼續向古代的弱女子身上擱,而因正確的拋開歷史的迷霧,看透背後的本質。

參考文獻

《中國后妃全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