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94歲的張全金像榕樹一樣紮根漳州,心繫教育,情牽造林

初心不改來時路 一片深情藏沃土

94歲的張全金像榕樹一樣紮根漳州,心繫教育,情牽造林

臺海網6月26日訊 據閩南日報報道 “我對漳州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它是我的第二故鄉。”1949年,南下幹部隊伍“長江支隊”響應黨的號召,來到福建開展籌糧支前、剿匪建政等工作,年僅22歲的河南(林縣)籍黨員幹部張全金正是其中一員。後來,他積極投身漳州解放後建設工作並在漳州紮根定居。

曾任福建省龍溪地區行署專員和漳州市政協主席的張全金,在位時為漳州辦高校傾注了大量心血。離休後,他二十多年風雨無阻,堅持上雲洞巖開闢“榕徑”,種下榕樹1100多棵。

張全金說,在漳工作時,他就籌劃為漳州創造更好的教育文化環境。以前,漳州僅有福建省第二師範學院一所高校,停辦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復辦。1979年,張全金便帶頭成立籌建領導小組,克服了選址、資金、師資等種種難題,最終促成福建第二師範學院復辦,並更名為漳州師範學院(現為“閩南師範大學”)。此後,他又親自參與規劃建設、課程專業設定、引進師資等,籌辦了漳州大學(現為“漳州職業技術學院”)。

1988年7月,市計生協會成立時,他被推選為會長並連任三屆。任職期間,他走遍全市各縣區,積極聯絡基層領導、計生工作者、群眾等,透過健全各級協會組織機構、開展培訓工作隊伍等一系列工作,推動計生協會發揮重要作用,得到社會認可。

離休後,張全金總想著,還能為市民做些什麼?“雲洞巖是漳州的一個特色風景區,我就想著怎麼把它建設得更美一點。”未離休時,他常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空到雲洞巖走走看看,當時就想著如果能在山路沿途種樹,不僅能成為新的觀光道,還能為遊客提供休憩納涼的地方。於是,他就將想法付諸實踐……

起初,張全金嘗試種植鳳凰樹,但因土質不適合而種植失敗,後受漳州先賢黃道周及其名著《榕頌》影響,他決定種植榕樹,並將這一設想定名“榕徑工程”。為此,他四處奔走、積極籌措,獲得不少熱心人士支援,在雲洞巖風景區管理處為“榕徑工程”設立了專項基金。資金解決了,然而,苗弱、病蟲害、乾旱、道路失修……種種困難接踵而至,但他沒有放棄,“我四處找好苗木,向專家請教栽種技巧,請工人從山下挑水上山澆樹,後來在山上修蓄水池、籌劃修路……只要想做,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

在家裡,有一疊張全金為種植榕樹而記錄下的資料檔案,有整條“榕徑”種植情況的示意圖,有種榕樹的小知識,有噴藥、施肥的時間、用量等詳細記錄……對這些資料,他視若珍寶,就像是自己孩子的成長記錄一樣。談到這些年的風風雨雨,張全金的老伴嗔怪道:“這傻老頭子,一颳風下雨,就跑去問農民,比關心他的孩子還關心榕樹。”

如今,相當多的榕樹幼苗已長成數十米高的參天大樹,“榕徑”上的石階已修好,“植榕夾道,連蔭數里”的綠色長廊頗為壯觀,閩南師範大學等高校也已成為培育莘莘學子的搖籃。而94歲的張全金依然銘記初心、步履不止,正如他精心呵護的上千棵榕樹,“歷經多少滄桑事,依舊悠擎頭頂天”。 (記者 鄭斯楠 通訊員 陳文亮 文/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