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英國一年後撤回68篇論文,這些中國醫院作者竟是中國醫院的作者

明明不是同一位作者,為什麼這些論文的圖示和標題卻是如此的相似?

學術雜誌

RSC Advances

的執行編輯費舍爾注意到了這一點,並決心調查這一切。

一年後,即2021年1月,費舍爾

從該雜誌上撤回了68篇論文

,與此同時,英國皇家化學會(RSC)其他兩個刊物的編輯也因類似的懷疑而各撤回一篇論文。

不僅如此,還有

15篇

論文仍在調查中。

這些被撤回的論文就像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更奇怪的是,它們竟如出一轍地來自

中國醫院

的作者。

期刊的出版商,倫敦RSC在一份宣告中宣佈,它已成為「系統性生產偽造研究」的受害者。

3月23日,Nature釋出了一篇標題為

「The fight against fake-paper factories that churn out sham science」

的文章,講述了由論文撤稿引發的「造紙廠」反偵察。

「造紙」偵探

學術期刊屆早就對「造紙廠」有些防備。

根據《自然》雜誌的一項分析發現,自去年一月以來,期刊至少撤回了與造紙廠公開關聯的

370篇

論文,並且預計還會有更多的撤稿。

這種文獻清理工作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年,外部偵探公開標記了他們認為來自造紙廠的論文,因為這些論文的特徵可疑地相似。

分析顯示,這些被標記的論文名單總共有1000多項研究。

編輯們對這個問題非常關注,去年9月,倫敦的一個出版商諮詢機構——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舉辦了一個論壇,專門討論「透過造紙廠系統性地操縱出版過程」的問題。

主講嘉賓是Elisabeth Bik,她是加利福尼亞的一位分析家,以善於發現論文中的重複影象而聞名,也是在網上釋出對造紙廠的關注的偵探之一。

除此之外,在2020年1月,

Bik和其他以化名偵探

——Smut Clyde、Morty和TigerBB8,他們在科學記者Leonid Schneider經營的部落格上釋出了一份400多篇發表論文的清單,他們說,可能來自一家造紙廠。

Bik將其稱為

「蝌蚪 」造紙廠

,這是一種稱作western blot(蛋白質轉漬法分析)中出現的形狀。

左圖和右圖來自不同的手稿,作者和所屬機構不同

另外,知名打假人Hoya Camphorifolia也製作了下圖:

可以看出,「蝌蚪 」造紙廠的western blot圖的背景圖案相同

除了所有

400多篇

論文中Western blot的相似性之外,還有些論文中的柱狀圖大多看起來也非常相似。

它們通常採用純灰色的色調,黑色的條形圖在左邊,並且有雙邊的誤差條。

來自四個不同研究小組的論文

這種佈局相似的數字不一定是問題,可能是例如流行的圖形程式的標準格式。

但是,

如果在不同機構的100多篇論文中發現同樣的佈局,這就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隨後,一連串的媒體頭條新聞接踵而至。

在這一年裡,偵探們釋出了其他可疑的論文清單,它們在多項研究中發現了類似的特徵。

到2021年3月,根據《自然》雜誌的統計,他們總共

列出了1300多篇可能來自造紙廠的文章。

完整版:

https://media。nature。com/original/magazine-assets/d41586-021-00733-5/18994812

到目前為止,被懷疑來自造紙廠的文章中,

約有26%被撤回或貼上關注

的標籤。許多其他仍在調查中。例如,《細胞生物化學雜誌》(JCB)在2月1日宣佈,去年,

編輯們調查並撤回了涉嫌包含影象處理的137篇論文中的23篇。

但則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嫌疑犯」都有問題。

出版JCB的Wiley公司研究誠信總監Chris Graf在1月份表示,該出版社已經完成了對Bik等人發現的73篇論文的調查,並沒有發現對其中11篇論文采取行動的理由;另有7篇需要更正,55篇已被撤回或將被撤回。

然而,令我們感到不安的是,大多數問題論文,

來自中國,特別是醫院機構。

中國醫療作者佔據「半壁江山」

《自然》雜誌發現,自去年年初以來,

中國醫院又有197篇作者的論文被撤稿。

儘管有些產品經常被髮布後的同行評審網站PubPeer所標榜,但仍未將它們列入潛在的印刷廠產品列表中。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向研究人員出售論文的公司問題。早在2010年,時任中國武漢大學管理學研究員的一個團隊就警告說,有網站提供代寫虛構研究的論文,或者繞過同行評議系統進行付費。

2013年,《科學》報道了中國研究論文的作者資格市場。

2017年,中國科技部(MOST)表示將打擊不端行為,此前,《腫瘤生物學》雜誌發生了107篇論文被撤稿的醜聞;這些論文的同行評議是捏造的,科技部的調查認為,有些論文是由第三方公司製作的。

中國的醫生是一個特殊的目標市場,因為他們通常需要發表研究文章才能獲得晉升,但醫院工作太忙,他們可能沒有時間做科研。

去年8月,北京市衛生主管部門釋出政策規定,主治醫師想要晉升為副主任醫師,必須至少有兩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要成為主任醫師,必須有三篇第一作者的論文。

一位現居美國的中國某醫院前高階醫師、胃腸病學研究員說,這些頭銜會影響到醫生的工資和權力,也會影響到他們被允許做的手術。

國內「論文造假」事件層出不窮

愛思唯爾在今年給《自然》雜誌的一份宣告中表示,其期刊編輯每年都會檢測並防止發表數千篇可能是紙廠投稿的論文,儘管有些論文確實能透過。

近年來,國內也「論文造假」等事件也層出不窮。

202年7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中科院上海神經所楊輝抄襲,但隨後楊輝團隊做出書面迴應否認抄襲。

楊輝團隊聲稱自己的想法來源

2020年9月,科技部網站釋出通報,披露9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

從通報內容可以看出,

9起案件中有7起涉及論文買賣,

而論文造假中研究生佔據多數。

1月26日,《自然》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著名免疫學家曹雪濤沒有剽竊和造假》的新聞。

這就是年初震驚學界的

「圖片誤用」

事件。

自2019年11月14日,斯坦福大學博士Elisabeth Bik在PubPeer指出曹雪濤存在學術不端,有多達40篇署名曹雪濤的論文被質疑實驗圖片造假。隨後,中國工程院表示對此問題展開調查。

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發出《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對網路質疑曹雪濤院士的63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剽竊和抄襲,但發現較多論文存在「圖片誤用」,反映「實驗室管理不嚴謹」。

大量的類似事件引起了極大關注。

中國科學和教育部已採取措施,遏制有問題的出版激勵措施。去年2月,中國發布了一份通知,告知包括醫院在內的研究機構不要僅僅根據發表的論文數量來促進或招募研究人員,還告訴他們停止為論文支付現金獎勵。

8月,中國宣佈採取措施打擊研究不端行為,包括試圖遏制以他人名義製造資料的獨立承包商。

一些中國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措施已經開始起作用。中國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科學政策的李唐希望,未來中國造紙廠的投稿將有所減少。

當然,這一問題並不侷限在中國,在

伊朗和俄

羅斯「造紙廠」

活動也十分猖獗。

《歐洲藥理學雜誌》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主編Frank Redegeld說,他

還沒有看到疑似造紙廠稿件數量的減少,目前這個數字是每月15篇。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733-5

https://scienceintegritydigest。com/2020/02/21/the-tadpole-paper-mil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733-5

英國一年後撤回68篇論文,這些中國醫院作者竟是中國醫院的作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