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楊炯為初唐四傑出之一,為何對愧於排在盧前,恥於排在王后?

“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這句話流傳非常廣,初唐四傑出之一楊炯為何對“王、楊、盧、駱”這個排名意見這麼大呢?我認為不是這並不是簡單的“文人相輕”所致,而是跟楊炯的性格有著極大的關係。

楊炯為初唐四傑出之一,為何對愧於排在盧前,恥於排在王后?

楊炯耿直為哪般

王勃之所以出名,很大一部分原因跟《滕王閣序》有關。要論傳唱度、知名度,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顯然是不如他的。歷史上的楊炯性格是屬於比較耿直的型別,對於自己的才華,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實際上楊炯並不自負,是一個很實誠的人——但是當時的環境卻逼迫他不得不做出一些改變。

楊炯26歲便以出眾的才華進入權力中樞,但是被悲催地分配給了太子李顯。李顯的母親正是大名鼎鼎的武則天,曾逼死前任太子李賢,之後又數次廢立李顯、李旦的太子或者皇帝之位。楊炯作為李顯的府僚,其命運可想而知,肯定是鬱郁不得志的,甚至可能一不小心會因此丟了性命。

所以楊炯在京城期間,非常小心翼翼。有時為了避免自己變成被打擊物件,不得不向武則天獻媚,比如那篇著名的《盂蘭盆賦》便是其中之一。此文對武則天溜鬚拍馬之詞確實是不少,但同時楊炯還是保住了自己的底線,在文中勸諫武則天,比如親賢臣、遠小人、少用酷吏、少大興土木等等。

你要是能跟同時期的馬屁精宋之問、宗楚客聯絡起來,很容易產生一種楊炯有難能可貴的精神的想法。只要你理解了這一點,就容易想通他說出“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的心境。

楊炯為初唐四傑出之一,為何對愧於排在盧前,恥於排在王后?

同病相憐盧照鄰

楊炯出生於公元650年,盧照鄰出生於公元630至635年之間,二者相差二十歲左右,可以說盧照鄰是楊炯的前輩,這是楊炯尊重盧照鄰的一個次要因素。但也正因為盧照鄰早生這麼多年,楊炯成名到時候,盧照鄰已經不在人世了,楊炯得以獲知盧照鄰的所有生平事蹟。

盧照鄰跟楊炯一樣也是一個比較耿直的人,年輕的時候也熱衷為官,寫出不少慷慨激昂的詩歌。不過當時正值武則天掌權期間,官場出現各種亂象,漸漸使他萌生了退意,遂開始放浪形骸的生活。但過度飲酒作樂,也使得他落下一身病,最終英年早逝。

不過即便看透了官場,盧照鄰還是關心國家大事的。同樣耿直的他,直接在《長安古意》裡寫道: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梁家指的就是梁王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兒,曾一度是太子人選之一。漢帝一般指的是漢武帝,與梁王武三思相類比,是在諷刺他有篡權的野心。後面一半的意思,則是在諷刺武三思私生活混亂。這首詩直接將武三思氣得,將其抓進監獄。

這件事充分說明了盧照鄰的為人,不畏權貴,敢作敢當。對於楊炯而言,顯然是將盧照鄰這個前輩當作榜樣了,排在前輩前面肯定於心不忍。而且楊炯認為自己雖然不肯同流合汙,但有時還是不得不低頭,相比盧照鄰完全不低頭的做法,還是差得遠了,所以會更加敬佩盧照鄰,排在盧照鄰前面自然覺得愧疚。

楊炯為初唐四傑出之一,為何對愧於排在盧前,恥於排在王后?

不恥與同齡人王勃為伍

唐朝的時候門第觀念很深,雖然有五姓七望之說,但在文化界還是以崔、盧、鄭、王四姓為首。所以從門第觀念角度來說,楊炯會下意識地覺得值得欽佩的前輩盧照鄰應該排在王勃前面。至於楊炯覺得自己應該排在王勃前面,或者說恥於被王勃超過,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出在於王勃的為人之上。

與同年生的楊炯的遭遇類似,王勃也曾是前太子李賢的府僚。不過這個李賢命運就比較悲催了,在原太子李弘死後,被喜歡他的唐高宗李治立為太子,之後武則天掌權令親信酷吏逼死他。可想而知,王勃作為李賢的府僚,官運也會好到哪裡去。

但是王勃卻沒有得罪武則天,而是他寫了《鬥雞檄》這種玩物喪志的文章,才被唐高宗李治罷免的。由此可見,同樣是對待官場問題,盧照鄰選擇的是完全不低頭,楊炯選擇的是偏向盧照鄰但又適當妥協,而王勃選擇的是完全同流合汙,這條鄙視鏈就這麼建立起來了。

不僅如此,王勃曾包庇官奴曹達,但又害怕受到牽連選擇殺人滅口,因此死罪,連累父親貶官嶺南。這種行徑不要說楊炯了,就是世人也會覺得可恥,所以《舊唐書》、《新唐書》都不約而同地說,議論排名的世人都同意楊炯的觀點。

所以拋開文采來說,王勃的為人相比盧照鄰、楊炯,甚至駱賓王,都差了十萬八千里。盧照鄰、楊炯、駱賓王、王勃這個排名,或者直接去除王勃,才是符合楊炯的心理預期的。

楊炯為初唐四傑出之一,為何對愧於排在盧前,恥於排在王后?

綜上所述,楊炯對前輩盧照鄰的遭遇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且十分敬佩他那種完全不妥協的原則,且認為相比於自己半妥協的做法,要高尚許多,因而會心生愧疚被別人排在偶像盧照鄰面前;而王勃雖然文采比他們都高,但不管是門第觀念,還是王勃《鬥雞檄》與“曹達事件”所表現出來的可恥為人,都深受楊炯鄙視,故而楊炯恥於排在同齡人王勃後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