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北京:玉橋南里社群北區新鮮事兒 一個樓門一處“共享菜園”

北京:玉橋南里社群北區新鮮事兒 一個樓門一處“共享菜園”

根據居民意見改造的小廣場,增設了兒童活動區和橡膠步道。 本報記者 陳強攝

“私家花園”搖身一變成了“共享菜園”,每個樓門單元都能分到一定面積。居民們自耕自種,收穫的新鮮蔬果除了自家享用,還會不定期送往社群困難群眾和空巢老人家中。這是發生在北京通州區玉橋南里社群北區的新鮮事兒。

建於30年前的玉橋南里社群北區規模不小,共有24棟樓、1358戶。過去這裡和很多老舊小區一樣,存在居民私自圈佔綠地花壇種菜的現象。如今,伴隨著老舊小區改造的動工,這些“私家花園”將逐步變為“共享菜園”。

這樣的改變,源於今年夏天。玉橋南里社群北區所在的玉橋街道,帶著具有老舊小區改造豐富經驗的民營企業願景集團,在小區新建的“彩虹議事廊”給居民們宣講小區改造方案,充分徵求居民意見。

第一次宣講,讓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居民對於私佔綠地行為的討論。一些擁有“私家花園”的居民表示:“綠地本來就沒人管,反正讓它荒廢也是荒廢,我種點東西還幫小區做綠化了呢。”可更多的居民則認為,居民自管綠地不是不可以,但不能一片地全讓一戶人家給佔了。4號樓居民屈淑琴就說:“可以讓有意願的居民一人認養一部分。現在都提倡共享,大夥兒都是老街坊,一塊種不就行了。”

也有細心的居民注意到,當時正在徵求意見的小區改造方案中,就計劃在小區中央建設一大片“共享菜園”。但因為小區面積太大,居民們覺得方案還是有些不妥,生怕一些人“近水樓臺先得月”,一旦物業管理跟不上,那不變成更大的“私家花園”了。

願景集團城市更新事業部北京通州區總經理蘭小超全程見證了這場討論。經過之後19天40餘場宣講,改造方案設計團隊逐漸清楚地意識到,“私家菜園”的背後,既有監管的缺位,也有引導的不足。“考慮到部分居民確實有種花種菜的意願,我們計劃把大塊的‘共享菜園’分成若干小份,透過細化方案,讓每個單元周圍都能有一塊地種花種菜,居民、物業管理起來也方便。”蘭小超說。

按照最終方案,每個單元都能分到幾平方米的“共享菜園”,這些小菜園都距離單元門不遠。就拿屈淑琴家為例,“共享菜園”計劃建在樓南側,利用的是行道樹與陽臺之間的空間,這樣就不會侵佔本不富裕的停車空間。“我們和設計方都研究過了,只要修剪樹冠得當,就不會太影響花草蔬菜的採光。”屈淑琴在小區裡住了30年,樓上樓下都很熟絡,“等‘共享菜園’建好了,咱們一起種菜,每週排個班,一週一個人看護,澆水,上肥料,你們如果忙,我就給大家操心,我基本每天都在!”她在樓門群裡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援。一位剛剛搬來的年輕租戶也提議,旁邊立個小牌子,提示一下有人看護,不能隨意採摘毀壞。

據瞭解,社群將制定“共享菜園”管理公約,公示在社群內,不定期組織居民把蔬菜水果送往社群困難群眾和空巢老人家中,確保小菜園長久地共享下去。

除了“共享菜園”,玉橋南里社群北區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還吸收了不少居民的建議。就拿社群小廣場來說,過去面積不大,缺少活動設施,更讓人發愁的是,地磚因為缺維護,不少已經鬆動,下雨天一踩,準會濺一身泥。透過徵求居民意見,這處小廣場被定為改造樣板區,首先拿方案、改造施工。柔軟的橡膠步道、深受孩子們喜愛的兒童滑梯,都是根據居民提出的建議增設的。“我們的工作就是把居民願望變為現實。”蘭小超說。(陳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