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魏晉與盛唐——謝靈運與孟浩然山水詩的時代底色

丹納所說的時代特徵包括政治、宗教、文化、經濟、軍事、生活方式、時尚、時代精神、審美趣味等因素。丹納認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傅雷對丹納提出的時代精神理解為這一時代大多數人的思想感情。在悲傷的時代,周圍的人在精神上能給予悲傷的暗示,從而使藝術家的創作傾向於陰暗的題材。

魏晉與盛唐——謝靈運與孟浩然山水詩的時代底色

謝靈運詩歌的低沉本是源於時代的聲音,同時代的文學創作都帶有哀傷的感情。如鮑照《擬行路難》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此外,有《恨賦》、《別賦》的作者江淹,東晉的陶淵明,三國魏末的阮籍嵇康等,他們代表了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精神。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時代精神。謝靈運所處的劉宋時期社會動盪,文人多隱居並且用筆墨表現對社會黑暗的不滿,所以詩歌意境多消極悲觀。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創立了劉宋政權,陳郡謝氏此時開始走向衰落。這一時期所表現的時代特徵為社會長期混戰,政權頻繁更迭。文人多崇尚道家思想,選擇歸隱山水的生活方式。

魏晉與盛唐——謝靈運與孟浩然山水詩的時代底色

這一時期是古代山水審美意識的初成期,謝靈運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環境中開創了中國山水詩派。他的山水詩的審美主要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感官直覺到的快感、精神上的淨化和哲理上的昇華。焦竑在《謝康樂集題辭》中言“然殷生有言:‘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摹畫於步驟者神躓,雕刻於體句者氣局,組綴於藻麗者情涸。’康樂之雕刻組綴,並擅工奇,而不蹈殷生之誚者,其神情足以運之耳。”焦竑對謝靈運的詩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其詩既精緻華麗又富於情感表達,謝靈運的山水詩表現了他這一審美趣味。

魏晉與盛唐——謝靈運與孟浩然山水詩的時代底色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儒家思想佔據主流。孟浩然的詩歌也帶上了一層盛唐氣象,表現了宏大開闊的一面。孟浩然處於太平盛世的盛唐,文人積極求仕,他們的詩歌多是盛世之音,在歌頌安定繁榮景象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報國之志。如:“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秋高氣爽,浩瀚的湖水波濤盪漾,煙波飄渺。遙看水天一色,上下渾然。有雄渾壯觀、汪洋恣肆、海納百川的意境。同時孟浩然也有投筆從戎、以身報國之志,如“一聞邊烽動,萬里忽爭先。”(《送陳七赴西軍》)

魏晉與盛唐——謝靈運與孟浩然山水詩的時代底色

此外,孟浩然自詡為孟子後代,他“少年弄文墨,屬意在章句”,前期隱居襄陽一直在為求仕做準備。儒家思想提倡學而優則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入世準則。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看似與盛唐潮流不合,但這也是對盛世景象的一種表現。他筆下的景物表現了社會的安定和諧,表達了詩人的快意與享受,這與謝靈運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完全不同。謝靈運與孟浩然的詩歌都迎合了他們所處的時代,體現了相應的時代精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