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守望鄉土 潤澤生活(傳承之光)

守望鄉土 潤澤生活(傳承之光)

圖①:四川彝族漆器。 圖②:柳編鐘表。 圖③:山東高密泥玩具。 圖④:雲南綠春竹編工藝。 圖⑤:陝西長安泥塑。 潘魯生供圖

手藝自古以來就是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工業文明前,過日子的吃穿用度大多有賴雙手勞作,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手藝塑造了生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就地取材,量材為用,施以工藝,製作器物,滿足日常所需,也積極發展副業生產。如費孝通指出的:“凡是有特殊原料的鄉村,總是附帶著有製造該種原料的鄉村工業。靠河邊有竹林的地方,有造紙和織篾器的工業。有陶土的地方,就有瓷器的工業。宜於植桑養蠶的地方,有繅絲、織綢的工業”。鄉村手藝成為經濟生產的組成部分。

如今,鄉村手藝傳承不輟,蘊含新經濟活力,具有文化凝聚力,也帶給我們生活美學的啟示。

手藝經濟

凸顯鄉村文化創意

經受過工業化衝擊,鄉村手藝因文化產業、創意經濟重新振興,文化價值、生態價值進一步凸顯,與電子商務、旅遊結合,成為鄉村經濟新增長點。據統計,目前我國73%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儲存在鄉村。2020年,在淘寶上年成交額過億的14個非遺產業帶,近一半位於縣級及以下地區,鄉村手藝是其中重要板塊。電子商務消弭了空間距離與資訊不對稱,中西部地區儲存較好的鄉村手藝優勢被激發,“除江蘇宜興(紫砂壺)、浙江龍泉(寶劍)、福建德化(瓷器)、安徽涇縣(宣紙)等傳統手工藝產品重鎮,大多數傳統手工藝淘寶村分佈於中西部省份”,中西部地區鄉村手藝文化賦能作用開始顯現。如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澗池鄉下營村綠松石工藝、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清水鎮清水村銅器鑄造工藝、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郭仁多村的藏繡工藝等,都帶動生產,造福當地居民生活。

在慢生活、新文創、國貨國潮及電子商務綜合助力下,適應新的消費需求,產生新的文化創意。製作銀器的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新華村、製作唐三彩的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南石山村、製造大鼓的洛陽市偃師區緱氏鎮馬屯村、生產民族樂器的開封市蘭考縣堌陽鎮範場村、製作社火道具的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莊等,一系列特色手藝村獲得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藝作為鄉村文化IP打造上,目前需從工藝品生產加工終端向產業鏈上下游全面延伸,形成全線產品和鄉村文化IP生態鏈。如鄉村手藝IP標識打造,需發掘梳理傳統手藝世代相傳歷史,明確其地方獨特性,發掘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的內容和樣式,打造符合當代語境、有血有肉的匠人形象,實現物出有故、見物見人,產生認同感和吸引力。又如鄉村手藝衍生品佈局,需加強環境氛圍等特色場域建設,圍繞鄉村手藝開發文創旅遊、美食、主題民宿等。可加強鄉村手藝IP形象相關的農副產品、禮品等設計銷售,帶動鄉村相關產業發展,構建鄉村手藝產業生態,形成自身迴圈系統,使鄉村手藝作為文化創意發揮賦能作用,促進鄉村農產品、手工產品、旅遊等相互帶動,發展網際網路帶動下的鄉村手藝新經濟。

手藝文化

強化村落認同感

傳統鄉村生產勞作具有內在凝聚力,人們依循自然節氣組織生產,互幫互助。由於生產技術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普遍提高,生產勞作意義上的村民合作被弱化,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社會聯合、文化聯合不同程度被消解。而村落凝聚力減弱,村落意義維繫和價值生產缺失,將導致文化意義上的空心化。實踐證明,發展鄉村手藝生產有助於重建村落生產生活互助傳統,強化村落內在聯絡。

傳統鄉村裡打柳編筐、紡織刺繡、繪印年畫等手藝活,要依循共同的自然節氣、時令習俗,包含共同的技藝、知識、話語體系和地域文化。人們在生產勞作過程中不斷強化村落共同意識,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比如草柳編,循著杞柳的生長節令,傳承編結的各道工序,鄰里鄉親之間切磋傳習,分工協作,形成了鄉村手藝社群的強韌聯絡。山東濰坊風箏和年畫產區、菏澤鉅野的農民工筆畫產區、陝西鳳翔六營泥塑村等,都因為具有深厚手藝傳統而形成村落振興發展的強大合力。鄉村有豐富歷史文化,鄉村年輕人也會有廣闊發展空間。手藝生產勞作是勞動者感覺、記憶、知識、技能社會化的一種綜合,也成為群體記憶的一種載體,具有經濟發展、社會交往、文化傳播的綜合意義。即使單從鄉村手藝的紋飾看,共同傳承和發展也會形成一種文化紐帶。如苗族村落的蠟染、刺繡、銀器等,往往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轉化成紋飾敘事,用之於服飾,是一種關乎歷史、生活、審美的文化認同與傳承。還有常見的手藝紋飾如吉祥如意、勸善進學、漁樵耕讀等,是千百年鄉村文化孕育的產物,以有形、可用、可欣賞的手藝形式存續著,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手藝生活

維繫鄉愁記憶

歷史上,手工造物不僅滿足了飢可得食、寒而有衣的生存需要,也在歲月流轉、生活變遷中,寄託情感,表達心意,裝點日常,創造生活之美。如過大年,新出籠的饅頭打個紅點,就點染了新年氣氛;夏日納涼時,南方用蒲葵葉做的芭蕉扇,北方用麥稈編的扇子,樸素自然,美在日常。

如今,物質豐裕,發展手藝經濟,還在於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無論家庭中的女性、孩童,還是村落街巷裡的巧手匠人,鄉村手藝人人都能參與創造。房屋營造、廳堂裝飾、服飾裝扮及烹飪飲食,是每個人的審美日常。山東高密一帶村莊盛產泥玩具,有歌謠唱道“聶家莊,朝南門,家家戶戶捏泥人”。老百姓平日裡燒火做飯順帶烘乾泥坯,過年刷粉彩繪出售。手藝有生命,是人間煙火、成長記憶、年節喜慶等生活歲月的一部分。機械化流水線、越來越迅捷的資訊科技帶來生活便利,也讓生命維度變得單薄,人們開始回望凝聚著鄉愁記憶的老物件、老手藝,喜愛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布老虎、年畫、泥塑……由此獲得一種歸屬感和精神寄託。

手藝是一條紐帶,連線日用與審美,聯絡自然與生活,維繫人情與事理。手藝是一片沃土,孕育生長著最樸素的創造力。手藝是一種傳承與創新的實踐,傳承發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美學精神,守望鄉土,潤澤生活。

(作者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0日 06 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