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麥肯紛紛本土化,西式快餐格局已定?

麥肯紛紛本土化,西式快餐格局已定?

圖片來源:pexels-Engin Akyurt

今年以來,火鍋、烘焙、粉面、茶飲在內的多個賽道,都顯得非常熱鬧,不是某個品牌崛起收穫大量流量,突破千店、萬店,就是某個品牌獲得大額融資、準備上市。

反觀多年前一舉一動都會在餐飲江湖引發關注的西式快餐,就顯得多少有些沉寂。有人說這是因為西式快餐已經吃完了“西式”紅利,迴歸到一個正常快餐應該有的樣子;也有人說是因為格局已定,沒了激烈的競爭也就沒了看點,也沒了讓投資人、消費者興奮的點。

那麼,現在西式快餐的市場到底如何呢?

麥肯實力霸榜,西式快餐進入本土化時代

2021年9月23日,“2021中國餐飲品類十大品牌年度盛典”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行。盛典現場重磅揭曉了“2021中國餐飲(品類)十大品牌”獎項,20大品類共200個餐飲品牌獲此殊榮。

在“2021中國西式快餐十大品牌”榜單中,肯德基、麥當勞兩大巨頭繼續以高指數霸佔著榜單的前兩名,最早跟進並以脆皮炸雞,從二三線市場起步打出差異化的德克士拿到第三。

華萊士、薩莉亞意式餐廳、漢堡王、賽百味、派樂漢堡、貝克漢堡、快樂星漢堡緊隨其後,獲得“2021中國西式快餐十大品牌”殊榮。

麥肯紛紛本土化,西式快餐格局已定?

對西式快餐來說,榜單的頭兩名幾乎是板上釘釘,被肯德基、麥當勞兩大巨頭牢牢佔據,而薩莉亞意式餐廳、漢堡王、賽百味分列4~7位,洋品牌佔掉了榜單的一半。作為西式快餐的榜單,這似乎也無可厚非。

畢竟,西式快餐在80年代剛進入中國之際,無論從門店裝修,還是價格上來看,對廣大國人來說,都是“高大上”的存在。

那時,國人對西方世界的高看一眼,讓西式快餐憑藉充滿西方風格的門店裝修、就餐方式,很快就被貼上“洋氣”“高階”的標籤,成了國人請客的“牌面”、父母給孩子發放的“高階”獎勵。

可以說,大多數國人的第一口漢堡,不是來自肯德基就是麥當勞,要麼就是德克士,而第一口披薩多是必勝客,或者薩莉亞。後來漢堡王看到麥肯在中國的成功,才姍姍來遲,卻也憑藉“外國品牌”這個金字招牌打開了市場,賽百味則向國人普及了熱狗這個吃食。

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國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加上洋品牌和本土品牌都在市場發力,西式快餐變得越來越普遍。而當大眾餐飲時代來臨,標準化、連鎖化、個性化餐飲發展迅猛,多元化餐飲拉高了消費者對餐飲的“審美”,不再盲目為西式快餐的高溢價買單。

“外國的月亮”逐漸褪去光芒,西式快餐真正完成從“西餐”到“快餐”的蛻變,成為上班族“別無選擇”下的快餐,調劑生活的下午茶,或休閒時的小零食。與此同時,學習西式快餐的中式快餐開始崛起,更是讓洋品牌們感受到了市場的壓力。

褪去“洋氣”外衣的西式快餐開始謀變,而謀變的策略中,更能“籠絡人心”的本土化是重中之重。

2000年肯德基將探索本土化提到戰略高度後,蓋澆飯、雞肉卷、青團、塔可、嫩牛五方、皮蛋瘦肉粥、豆漿油條、麻辣串串、炸醬麵等中式產品不斷出現。2016年,百勝中國獨立上市後,肯德基更是高舉本土化大旗,連續開發、推出眾多本土化產品,還會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日會推出相關新品。

在西方世界地位不及麥當勞的肯德基,在中國憑藉本土化,將優勢越拉越大。之後,麥當勞也開始嘗試本土化,推出諸多本土化產品,比如聽起來有些“鬼畜”的桂林酸筍風味板燒雞腿堡。

與此同時,很多西式快餐品牌,也開始不斷加速本土化嘗試。

蓋澆飯系列是德克士多年的招牌,比肯德基的飯系列更早深入市場,當初米漢堡的下架甚至讓很多顧客忿忿不平;必勝客曾推出過小龍蝦熱乾麵;漢堡王也推出了頗具中國氣質的饞嘴翅尖(外國人較少吃翅尖);雞肉卷則出現在賽百味、華萊士等一眾西式快餐餐廳,幾乎成了西式快餐的標配……

隨著“西餐”紅利的褪去,為了繼續保持在餐飲市場,以及對中式快餐的優勢,西式快餐正式進入到了本土化的時代。

本土品牌搶佔社群,價效比是殺手鐧

而在洋品牌之外,西式快餐十大品牌中本土也有德克士、華萊士、派樂漢堡、貝克漢堡、快樂星漢堡5個品牌上榜,與洋品牌分庭抗禮。

但與洋品牌主要分佈在商圈不同,本土品牌多是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主打社群、學校,以價效比打出差異化實現規模擴張,搶佔了廣闊的平價市場。

起源於美國的德克士,晚於麥肯進入中國,後被康師傅的母公司臺灣頂新收購,在麥肯的強勢下,德克士放棄了一線城市的爭奪,轉而向三四線城市開始拓展,享受著麥肯外溢的品類優勢,在麥肯尚不重視的地區,搶佔了大量長尾市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目前已在大陸開出2600餘家門店。今年3月,多家媒體報道,頂新正考慮將其在中國大陸的餐飲業務,打包在香港IPO。

而德克士的突圍成功,似乎也為後來的華萊士等本土品牌進入西式快餐做了範本。

由於起步晚,而且管理、經營模式大部分都“師從”麥肯,西式快餐看上去並非本土品牌能有效存活的品類,但由於麥肯等洋品牌多看重商圈等區域的門店,在廣大的學校、社群,本土品牌就找到了突入的縫隙。

儘管發展到今天,洋品牌西式快餐的價格已經算比較平價,但在廣袤的下沉市場,華萊士、派樂漢堡、貝克漢堡、快樂星漢堡還是憑藉諸如12塊錢兩個漢堡,5塊錢兩個派這樣的“路邊餐”價格,保持著價格優勢。

在學校的炸串店、奶茶鋪邊,社群的

包子

鋪、粉面店旁,它們開出裝修更整潔、西化的門店,以麥肯的“平替”餐食,用價效比分別開出成千上萬家門店,讓這些社群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更高的便捷性,滿足對西式快餐的口腹之慾。

而洋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間,似乎達成了一種默契,你霸佔商圈,我就搶佔社群,隨著西式快餐走下神壇,無論在三四線,還是一二線城市的社群,這些本土品牌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褪去“洋氣”的包裝,西式快餐將走向何方?

在這樣背景下的西式快餐市場格局,就顯得有些許平淡——無論門店數還是品牌影響力,麥肯都穩佔頭牌,優勢巨大;漢堡王、賽百味等國際大牌則緊隨其後,吃下剩餘市場;華萊士、快樂星漢堡等本土品牌,和薩莉亞這樣的國際品牌,則走學校、社群的平價路線,牢牢佔據下沉消費市場。

但隨著整個餐飲業市場下沉的趨勢,洋品牌和本土品牌之間的默契還能保持多久?

在中式快餐強勢出擊的情況下,一二線城市快餐市場逐漸飽和,增速放緩,市場下沉也成為很多西式快餐品牌的選擇,麥肯系也早已開始憑藉品牌影響力,對下沉市場的開拓。一方面將門店向低端城市延伸,另一方面是它們也開始推行“好吃不貴”的政策。

儘管曾經是“豪華自助餐”,但多年過去,洋品牌們的價格其實沒有太大漲幅,在1987年賣2塊5的吮指原味雞,現在的價格也不過11元,這還沒加上優惠券的使用,雖然價格看上去漲了4倍多,但要知道這些年國民工資也從幾十塊漲到了幾千塊,漲了百倍。近8年,肯德基的價格基本不變,還不斷推出低價營銷活動。

也就是說,洋品牌其實在變相降價,“好吃不貴”也開始被它們提上戰略層面,而“好吃不貴”再往深處執行,便是高性價比,那時,或許就要與本土品牌的“護城河”“相撞”。

儘管現在看來,眾多走上層路線的品牌,因為市場改變而紛紛選擇市場下沉,但短期內,並不會和走底層路線的華萊士等出現真正衝突。一些後進、區域性連鎖品牌,也因為西式快餐市場整體的勢能下降,顯得衝擊力不足,只能在區域性範圍內形成影響。

所以在西式快餐如今的格局背景下,我們似乎更希望這樣的碰撞早一點到來。

因為無論洋品牌還是本土品牌,除了例行的推出新品,相比其他品類,西式快餐似乎都未能有更刺激消費者、刺激市場的事件、行為。或許這就是西式快餐“定型”的格局,各佔“領地”、各有發展;或許真正的短兵相接,還能重新激起品牌的潛能,讓品牌找到其他發展的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改變,從而改變西式快餐格局。

但那時候,西式快餐將走向何方?或許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答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