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 | 譚抒真曾在南匯路製作小提琴

譚抒真,音樂家,教育家,中國小提琴製作事業的開創者。譚抒真這個名字,幾乎是中國小提琴事業的同義詞。他從事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75年,也是中國小提琴事業從無到有,從啟蒙時代到世界矚目的75年。譚抒真很長一段時間都住在靜安區南匯路38號。

為一個人 逛一座城 | 譚抒真曾在南匯路製作小提琴

圖說:南匯路38號 新民晚報記者 金晶 攝

中國製作小提琴第一人

1907年,譚抒真出身於青島一個醫生家庭。1922年,他開始學習音樂和小提琴,曾就學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7年,譚抒真以“過人的技巧和對音樂的理解”,應聘進入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這支位於上海租界,號稱“遠東第一”的交響樂隊,向來是外國音樂家的領地,此前從未有過中國音樂家踏足,當時的報紙爭相報道此事,譚抒真可謂一夜成名。

之後,譚抒真遠赴日本,隨捷克斯洛伐克小提琴家柯尼希深造。歸國後,他繼續在上海美專和工部局樂隊從事教學和演奏。

1949年,譚抒真出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創辦了上音樂器工廠,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提琴製作專業。在他的操持下,上海音樂學院培養出了大量中國小提琴製作事業的骨幹。

自從清末小提琴傳入中國,國人用的都是外國製作的琴。目前,有史可據的第一把由中國人自行製作的小提琴,便是譚抒真的作品。據說,譚抒真有著一眼辨琴的絕技,他不僅能說出小提琴的製作年代、出自哪位製作家之手,甚至知道由哪位演奏大師用過。

據說,譚家的四個子女曾經拍過一張合照,照片上的每個孩子都拿著一把小提琴,一把比一把小,最小的只有五寸長,套在小兒子的脖子上。這些小提琴都是譚抒真親手製作的。

南匯路匯聚大牌音樂家

南匯路是上海市中心的一條小馬路,38號是譚抒真的舊居,他住在三樓。當時,南匯路38號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宿舍,與譚抒真同住38號的還有葛朝祉和王品素教授。而在南匯路近北京西路一頭的85弄14號,還住著男低音歌唱家、有“東方夏里亞賓”之稱的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溫可錚。

譚抒真是38號樓裡最低調的人,進出總是無聲無息,上下樓梯的步子永遠都是輕輕的,見了鄰居,習慣用微笑代替語言。譚抒真得空時就像木匠一樣,腳下踩著一塊薄板鋸呀鋸,那是他在製作小提琴。在譚抒真的制琴生涯中,妻子左紹芬一直扮演著油漆師的角色。在旁人的回憶中,譚抒真經常手握一把由他製作、夫人上漆的小提琴,拉上一段樂曲,然後兩個人一起把玩這把琴,臉上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2002年的秋天,譚抒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曾對醫院的護士說,他想南匯路的家了,想念家中的小提琴,想要拉幾首心愛的曲子。後來在譚先生的靈前,聞訊趕來的音樂家們自發組織了一個絃樂隊,演奏起他生前最喜愛的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