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 正文

《清史》到底應該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前段時間,即將完稿的《清史》在網上引起了一陣爭議。大家的爭論焦點,主要是這套史書居然不是用文言文,而是用白話文寫的。這讓一幫古文和歷史愛好者很不爽,還吧唧吧唧的列舉了一大堆文言的好處:什麼文言更雅、更正,更簡潔等等,認為白話文羅裡吧嗦,而且不尊重傳統。

看到這幫人的觀點,我真的覺得好笑:按照這幫人的尊古邏輯,那《清史》不僅不應該用白話文,而且連標點符號和簡體字都不能用——畢竟它們也都是近現代的舶來品或產物。這幫學究咋就不在這兩個環節聒噪?

當然,光這麼懟,肯定不能讓這幫酸學究服氣。那麼我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清史》更應該用白話文而非文言?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古代會形成與白話截然不同的文言文體?其實文字這個東西,本來就是語言的一個書面延伸,而它最大、也就是最根本的用處,就是用來記錄和傳播。

那麼,既然是語言的書面延伸,為什麼會出現文言文?要知道,文言文和大家說的白話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人們日常口語跟文言絕對是兩碼事。

一個最直接的因素,當然是規範化的需要。比如人們說話,肯定會有一些粗言穢語,即便是皇帝,估計平時也沒少罵娘,這些要記錄下來肯定不妥;而且口語發音是會隨著時間流逝和地域不同而有變化的。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回過去——明清兩朝可能也就罷了,再早點,古代人說的話發的音跟現代完全不同,語法內涵其實也有很大差異,所以穿越者其實是聽不懂的。漢語作為表意文字的優勢這裡就現實出來了,透過規範化的文體,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日常口語的變遷,讓文字能夠更好的傳承。

但這個其實並不是文言得以成為古代史書規範文體的最關鍵原因——畢竟白話也是可以規範化的,現代人,但凡稍微具備點古文素養,同樣可以去閱讀唐代的白話傳奇小說,至於明清時候《四大名著》,那就更不在話下。

那麼,真正讓文言成為《二十四史》通用書面文體的因素是什麼?很簡單,兩個字:成本!而這個成本,又分為記錄、儲存、流通三個環節。

在古代,文字的流傳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為什麼?就是因為記錄和儲存太難了。中國最早是用甲骨來儲存文字,但甲骨這個東西通常不大,一塊骨頭記錄不了幾個字,然後甲骨又不規則,所以大批甲骨聚在一起規範化儲存就很困難,很容易就亂了套。所以商朝以後基本上就沒用了。

那後來用什麼呢?西周和晚商普遍比較多的是金文,就是把字刻在青銅器上。這個青銅器的話,比單個的甲骨還是面積稍微大一點,差不多夠寫一篇正兒八經的文章了——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金文——刻在金屬上的文章。

但饒是如此,還是很困難。因為青銅這成本依然是很高的,就算是周天子和諸侯大夫這些貴族,也不可能大寫特寫——成本上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金文,一般都是用來記功的——比如祖先幹了件什麼牛掰事情,或者受到周天子封賞,就築一個鼎,在裡面刻一篇文章,吹噓下自己或者祖先。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載體青銅的成本實在太高,所以就算能在青銅上刻文章,這種文章也很短小,字數多了,地方就不夠了。

可這樣問題就來了:你的文章肯定要完整的表達自己想記錄的內容,可載體面積又嚴格限制了字數。

這就形成了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一個辦法是增加幾個載體——也就是多搞幾塊青銅,或者乾脆把青銅刻字面積搞大點。但這樣成本太高,大家承受不了。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在文字方面下功夫,力求用盡可能少少的字,把自己的內容表達清楚。

但這個肯定是和口語白話發生衝突的。口語白話著重的是讓聽者理解自己的意思,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不太計較長短——只要不囉嗦就行。只不過,你口吐芬芳沒什麼成本,記錄到載體上,卻是需要成本的,這種衝突的存在,就決定了,需要一種跟口語白話截然不同,講究言簡意賅的書面語言出現。

這就是文言這種文體出現的第一個理由——文字記錄載體的生產成本,倒逼了文言文的出現。這個生產成本越高,對書面語言言簡意賅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我們知道,金文是最言簡意賅的,簡到非古文專家幾乎都看不懂。後面竹簡出來以後,成本降低許多,所以《詩經》、《論語》這些就勉強看得懂了——但依然需要註釋。但再往後,隨著紙張的出現,文言文也越來越通俗。尤其是隨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慢慢出現,不僅文言文了,甚至都出現了白話小說。

但即便到了活字印刷通行的明清,修宋史、明史依然是用標準文言,而非古代白話。這又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白話小說是一種商品,可以透過讀者的購買來回收成本賺取利潤。所以用白話是可以的,甚至越白,受眾範圍越廣,所以潛在買家越多,書商和作者更能賺錢。但修史這玩意是個學術行為和政治行為,用的是朝廷的財政,根本就無法透過售賣回本。而且史書這個東西字數比較多,動不動就幾百卷,所以即便是在用竹簡和紙張的情況下,成本也是挺高的。這種生產成本限制,決定了它依然要在一定程度上節省字數,以降低生產成本。何況史書是給專業人士——史學家和皇帝大臣士大夫看的,這幫人本身文化素養極高,文言毫無障礙,所以也不用擔心他們看不懂。

這就是文言文著史的生產成本因素。而除此之外,還有儲存因素和流通因素。

要論儲存,青銅載體儲存倒是最持久。但青銅成本太高,記錄一篇短文可以,用來記錄短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字的史書肯定就不行了。青銅不行,絲綢之類高成本的同樣不行。所以,古代儲存史書的標準載體只有兩個——竹簡和紙。

竹簡和紙本身倒是相對便宜點,但問題是,這玩意成本依然不低,而且同樣佔空間,竹簡就不說了,即便是紙——也就是書本。一套史書幾十萬字、幾百萬字下來,也得大幾十本甚至上百本。

這麼一大堆書或者竹簡,本身就是要花費很大成本的——首先載體原材料就是老大一筆成本。而且史書既然要流傳於世,肯定不能只有一套,而是得發行一批,而這些無論是手抄或者印刷,成本也都是槓槓的。

而且就算髮行了,收藏起來成本也不低。這麼多竹簡或者書籍,儲存就很佔地方——你先得有這麼大的地皮,而且還得修房子,而且書籍竹簡這些玩意還比較嬌氣,得好好儲存,不然容易受潮——所以一般這種房間還得通風,還得防潮,還得天氣好了拿出來曬,所以還得有專人伺候。

當然,如果就是一套史書,那收藏者可能也能對付。可問題是,能有一套完整斷代史書的人,其肯定不會只看這一套,家裡必然是歷朝歷代史書都有——不光有官修正史,還有各種非官修史書,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文學史學著作。這麼多書要儲存,這成本就非常高了——書房都不夠用,一般都得修個專門的藏書樓。

這些即便是放在現代,成本也是不低的。擱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那就更是非常昂貴,非皇室官府和大富之家,否則根本承受不起。

還有就是流通。文字既然生產出來,肯定有傳播的需求。因為竹簡和紙張的成本、重量和佔用空間要求依然不低,所以傳播起來是比較麻煩的。看的人多了竹簡會散架、紙書會損壞;書和竹簡太多,傳閱也不方便;何況成本擺在這,古代很多人也買不起。

這也是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政治流行的關鍵因素。因為當官必須得有文化知識,但文化知識的載體——竹簡和紙書太貴,只有貴族門閥才負擔得起買書藏書的開銷。這也就意味著,只有門閥子弟,以及門閥大家收的親信弟子,才有機會接觸知識——也才有機會當官。這幫人從入仕起,就跟自己的家族緊密關聯在一起,形成士族;至於寒族,你連書都接觸不到,沒有知識,就是給你個官你也當不了。直到唐宋,隨著造紙術的進步和印刷術的普及,知識才慢慢下沉到小地主和富農、市民階層,為科舉和士大夫取代門閥和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礎。

流通的高成本,也對文字精練提出了高要求。文字越簡潔精練,消耗的紙張越少,抄書、印書、藏書、借書、買書的成本才越低。知識才有可能更大範圍流通。雖然文字過於簡潔精練,對閱讀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這個是人主觀能動性可以克服的——你多學學就可以理解。但書的成本,這個是客觀硬條件,沒法短期內下降,也就不可克服。所以,為了降低硬成本,方便文字和知識傳播,就必須精煉文字,廣泛使用文言。

但上面這些制約文字傳播的載體成本因素,在現代已經越來越弱。進入工業化社會後,隨著造紙製書和排版印刷等產業的工業化,書籍生產成本大降;而交通運輸的發展,又大大降低了書籍的流通成本;現代建築業的發展,也讓大規模藏書成為可能——古代建個藏書樓,成本相對於當時社會生產力來首其實是非常高的,非皇室貴族和大富豪不能承受;現代建個圖書館——雖然論絕對成本比古代藏書樓還要高,但相對於社會生產力來說,已經沒那麼高了。

而電腦和網際網路的出現,更是將這些成本打到了地板。電子資訊化時代,文字載體直接變成了資料,文字以資料的方式儲存傳播,成本無限逼近於零。以前你整個幾千萬字出來,抄寫、印刷、收藏、流通,成本可以說是高不可攀;現在你整個幾千萬字,擱電腦和隨身碟上也不過幾十百把MB而已,甚至直接雲儲存,幾乎沒有成本。

總而言之,擱到當今時代環境下,整一套史書,只需要考慮內容生產——也就是編纂成本就行了。至於書編出來以後的其他成本,如今都已經無需考慮。

既然如此,修《清史》還要文言文幹嘛?就用白話文,這樣不具備文言功底一般普通人也能讀的懂;甚至文字都不再是唯一內容載體,音訊同樣也可以。同樣,既然儲存、傳播和流通等問題不復存在,那內容上就可以大大充實——以前可記可不記的,或者當時看來沒那麼重要、細枝末節的,可能史官出於各種成本考慮就不記入正史;但現在,所有反映清朝這段歷史的,不分大小,只要有價值,我們都可以詳細記錄,讓後人能夠完整的瞭解這段歷史的全貌。

這就是清史用白話文,而且整套下來高達3000多萬字的原因——這就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對修史這項中國古老傳統的影響。

至於有些人說的,文言文有文字美感,白話文沒有韻味。對於這個,我只想說,這部分所謂歷史愛好者,連修史的目的都沒搞明白——修史是為了歷史的記錄和傳承,是嚴肅的史學工作;至於文字美感什麼的,那是文學範疇的事兒。非要計較這個,那你也不應該把目光盯在《清史》,有這個功夫,還不如而是好好研究研究,看這茴字到底是哪四種寫法!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