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無人駕駛為何難,為何重要,為何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前不久,華為公司測試無人駕駛的視屏,火遍全網,一下子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無人駕駛為何難,又為何重要,為什麼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需要開車上班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每天早上的場景,一家三口掐著點兒坐上車,先送小孩,好不容易從學校門口的擁堵路段開出,還要送不會開車的老婆,等全送完了,最後看看時間,自己的全勤獎又泡湯了。

這時候就想,如果能有一輛會自動行駛的車,可以把不會開車的人,安全送到目的地,那該有多好。那麼,按照當前科技,這個願望能馬上實現嗎。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影片,在美國,有司機被拍到開著特斯拉,在高速路上呼呼大睡,而汽車還在自動行駛。前不久,華為公司的無人駕駛技術在上海公開測試,感覺好像全民無人駕駛的時代馬上就要來了,女司機的春天也要到了。

其實這麼說吧,已經可以做到90%,但最難的就是最後的10%。無人技術按實現程度,分為6級(L0到L5),前3級就不說了,基本和普通駕駛沒啥區別,到了L3級別,就可以解放雙手,不用握方向盤了,車子會自動行駛,但是司機還需要時刻注意路上的突發情況,隨時接管駕駛。

到了L4,就可以享受人生了,只要在平整的公路上,你可以躺在車內,邊刷手機,邊吃辣條,完全不用管路況。

而最高的L5,已經不用管開什麼路,哪怕是崎嶇顛簸的羊腸小道,你都可以放心睡大覺,等著安全把你送到目的地。

無人駕駛為何難,為何重要,為何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人靠五官來感覺周圍環境,那汽車是怎麼認路的,又是怎麼判斷周圍有沒有危險情況呢。就這要靠給它安裝“眼睛”和“耳朵”來實現了。

通常是這樣的,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很厲害,每輛無人駕駛車上都會裝一套,透過北斗導航,就能知道車輛的大概位置。但是衛星導航有個明顯缺陷,就是在空曠的環境下,比如高速路上,訊號比較及時準確。一旦在城市中,因為受到高樓,隧道等影響,定位就不太精確了。通常與實際位置會誤差個10來米的樣子。10米就差了好幾根車道了,這在無人駕駛中,是絕對不能接受的,通常要求誤差在釐米級別才行。

於是,我們給車輛又安裝了攝像頭和鐳射雷達。攝像頭好比眼睛,可以實時拍攝畫在道路上的車道線,方向箭頭,斑馬線等標誌,把照片與車載系統中的高精地圖做比對。

高精地圖是提前製作好的,裡面包含了每一條道路,以及周圍道路設施的三維資訊和經緯度,地圖標註之詳細,連路邊的下水道口都不會遺漏。

比對後,找出高精地圖上完全相同的地點,透過上面標註的經緯度,就能準確知道車輛現在的位置了。

當然,光靠車道資訊比對,還不夠精確,車載攝像頭還會拍攝半空中的紅綠燈,交通標誌牌,廣告牌等物體,同樣的方法再來一次,透過多次修正位置資訊,就能給車輛精確定位了。

但是攝像頭有它的問題,就是透過二維圖片,無法判斷物體間的距離。大家拿出自己拍的照片,看一看就全明白了,比如給家裡寵物狗拍照,相機湊得近,狗拍出來會顯得很大,而遠處的人會顯得很小,這個大小失真就和實際情況相差很大了。

到了馬路上,就不是鬧著玩了,如果無法判斷旁邊車子的大小,就不能預估兩車間的距離,就可能會引起碰撞。

這是純視覺方案,也就是單靠攝像頭實現無人駕駛的最大難題。當然,也有辦法解決,比如透過建立資料庫,將某款比亞迪車型的長寬高等資訊,事先記錄在資料庫中,以後只要拍到這款車,就自動把它的資訊調出來。又或者透過雙目系統,或者偽鐳射雷達的方式來解決,這裡就不具體展開了。

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二維圖片轉換到三維圖形都是件困難的事,要複雜的演算法,需要耗費車載系統的大量算力和資源,多少會影響車輛其他效能的發揮,如果能直接獲取道路上物體的三維資訊,那就可以省很多功夫了。

這時候人們想到了鐳射雷達,如果說攝像頭是車輛的眼睛,那鐳射雷達就是車輛的耳朵,它像蝙蝠一樣,會向周圍發射鐳射光速,透過光速返回時間的長短,來計算物體與車輛的距離,並生成一幅周圍環境的3D立體圖。透過3D影象與高精地圖比對,實現定位。

鐳射雷達各方面的表現確實不錯,就是太貴,好一點的一個要3-4萬,進口的就更貴了。而且想要雷達效果最佳,最好的位置就是裝在車頂,像個預警機似的,這個外觀,估計連車審都過不了。

無人駕駛為何難,為何重要,為何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不過這一次,華為公司聯合北汽推出的極狐智慧汽車,確實讓人眼前一亮。華為自己研發了鐳射雷達,最佳化後安裝在車頭,還一下子裝了3個,關鍵是把價格殺到了“白菜價”,每個才1千多元,一下子就把這個應用市場打開了,確實了不起。

這裡想說一下高精地圖,從上文的介紹,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不管是採用攝像頭還是鐳射雷達,採集到資料後都需要和高精地圖做匹配,高精地圖可以說是整個系統的核心。但是地圖的製作和更新,卻是個大難題。

一方面,製作成本極高。高精地圖需要採集與道路有關的各種細微的資訊,從紅綠燈的高度,到窨井蓋的位置,從車道的寬度,到斜坡傾斜的角度,幾乎無所不包。這麼詳細的資訊,單靠普通手段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安裝了特殊裝置的專業地圖車才能完成。每輛地圖車的成本就要近千萬元,每年花在地圖製作上的成本都要以億元來計算。

另一方面,如果製作完成後,可以長期使用,那也就算了,偏偏地圖的準確性是最看重的,也就是說,道路資訊一旦有變化,就要及時更新,否則就會影響定位效果。有報道說,我國每年高速公路路網更新比例在30%左右,所以高精地圖就必須要不斷更新,才能跟得上變化的腳步。因此,這是個既燒錢又費力的活。

理論上,如果衛星導航沒有誤差,攝像頭,雷達等感測器不受天氣環境的影響,人工智慧演算法足夠強大,是可以不需要高精地圖的,但至少現階段還做不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個兩個話題,

據說特斯拉的車,不需要高精地圖,也不需要鐳射雷達,單單靠衛星導航和攝像頭以及強大的演算法,就能實現無人駕駛。

特斯拉演算法強大,這在業內是公認的,但說不需要高精地圖,業內還是有所懷疑的。

現在,攝像頭定位有一種新技術,叫實時定位與建圖技術,具體原理太枯燥就不說了,簡單講就是,車輛可以一邊定位,一邊把拍到的圖片生成周圍環境的二維地圖。

有人就想,如果每輛車都能把自己建的二維地圖上傳到雲端,透過雲端調整融合,把區域性的小地圖整合成全域性性的大地圖,那就能花很小的代價,解決地圖拓展和更新的問題了,這就是所謂的“眾包模式”。

特斯拉可能就採取了這種方式,依託高精度的衛星導航,利用特斯拉在全球,車主眾多的優勢,採集所需要的道路資訊,整合成它所需要的地圖型別。

但是,特斯拉如果在我國使用這套模式,就行不通了。因為我國對於製作高精地圖管理非常嚴格,需要申請專門資質,這主要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的。

對外公佈的所有電子地圖,也都需要加密處理,把真實的地理位置,加偏成另一個虛擬座標。所以估計特斯拉要與國內有資質的製圖企業合作才行。

第二個話題,大家是否奇怪,平時開車用導航,系統經常會提示,什麼路段發生擁堵,估計通行需要多少時間,這些導航軟體怎麼會知道的那麼清楚。

這是因為,我們的手機都帶有衛星定位系統,能知道你的大致位置和移動速度。當你的車速,由原來100公里/小時,突然降到20公里/小時,軟體會上傳實時變化,再根據周圍其他車量的車速變化,就能分析判斷出這個路段,可能發生了擁堵。

另外在結合車主主動上報的資訊,以及交管部門提供的交通訊息,計算出擁堵程度和替代的交通路線,反饋到導航軟體中。

無人駕駛為何難,為何重要,為何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的原理就說到這,只是個大概描述,具體還涉及許多其他感測器,和不同實現模式,就不多說了。接下來想聊一聊,無人駕駛技術為什麼重要。

首先,如果說航空母艦是工業領域的最高成果,那無人駕駛技術就是現階段,人工智慧領域的最高成就。它幾乎囊括了所有前沿科學,機器自主學習,5G通訊,視覺演算法,自動控制等等,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

現階段,美國還是領先的,有外媒根據技術實力,搞了個排名,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排第一,特斯拉排第二,我國的百度排第九。最近,許多中國公司都進入這個領域,尤其是華為的加入,相信我國無人技術也會突飛猛進。

其次,無人駕駛一旦成熟,會顯著影響我們的出行方式和城市規劃。

現在,每一個購物中心,商務樓,居民區,建設前都要事先把停車場規劃好,以免造成日後不便,就算如此,很多熱鬧的地方,停車還是一位難求。

如果實現了無人駕駛,那就不需要就近停車了。政府可以統一建設一批超大型停車場,人下車後,讓車自己開過去就行了。到那時,車輛對我們來說,就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極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另外,現在私家車的利用率非常低,每天開2-3個小時,甚至更少,90%的時間都閒置在車庫。現在有一種設想,就是共享無人汽車,就跟現在滿大街的共享單車一樣。想用車時,手機上下個單,無人汽車自己就開過來了。

事實上,現在優步和滴滴都在做這方面研究,一旦用車極其方便,許多人就不考慮買車了。就像現在共享單車普及後,很多人都不買腳踏車是一個道理。

看到有研究說,如果充分利用共享無人車技術,再輔助其他公共交通,一箇中等城市只需要現在10%的車輛就足夠了。

車少了,交通事故也就少了,空氣汙染也緩解了,對於我國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無人駕駛為何難,為何重要,為何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最後在聊一聊,為何說,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在許多領域都有關於“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爭論,在無人駕駛領域也一樣,有一種設想,就是把單個車輛的無人技術做到極致,透過車輛自身的高超演算法和先進的感測器來實現無人駕駛,以谷歌為代表的許多歐美技術公司都是走的這條路線。

另一種方式,就是“車路協同”,不但要讓車變得更聰明,還要讓道路變得有智慧。在車輛上安裝攝像頭,鐳射雷達等感測器,因為受到高度等客觀條件限制,就算再先進,也只能探測周圍幾百米範圍,對於幾公里外的路況就無能為力了。

但是,如果把同樣的感測器也安裝在路邊的設施上,比如路燈,紅綠燈上,那道路就成了車輛的另一雙眼睛。這些路側系統,會不斷把附近道路的變化情況拍下來,上傳到後臺雲端,實時更新高精地圖,並且透過5G網路傳送給路過的車輛。

這樣的路側系統,每隔幾百米就裝一套,車輛就能知道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外的路況資訊。

還有,除了車輛與道路相網際網路外,車與車之間也可以相網際網路,比如,在高速路上,一輛車剎車,後面幾十輛都能知道,自動剎車或減速,那連環相撞就不會再發生了。

客觀的講,兩種實現方式各有優缺點,但車路協同肯定安全性更高。所有的車輛和道路設施,構成一個整體,互相傳送資訊,透過集體的力量,來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為何難,為何重要,為何只有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

我國明確的把車路協同和智慧交通,定為發展的重要技術方向,現在很多城市,正在試驗運營的自動駕駛試點專案,都是透過車路協同來完成的。

其實,許多國外技術廠商,並不是不知道車路協同的巨大優勢,他們之所以走上單車智慧化的道路,其實也是被逼無奈。

車路協同最大的難點,其實是協調和統籌各方面的參與者,包括眾多車企,網路運營商,道路管理部門乃至地方政府,都需要相互配合,一起努力。其中政府的長期規劃和主導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這些對於有的國家來說,真的就是臣妾做不到。就拿美國來說,車路協同最早是他們提出的,90年代就開始相關研究,到了2003年正式啟動專案,與各大車企一起聯合測試,甚至立法要求2019年後生產的部分型別汽車,都要安裝車路協同裝置。可是由於不同參與者,在技術上的分歧,最終美國上億輛車,只裝了幾萬套裝置。

再到後來,由於5G的成熟,美國突然發現,自己在90年代開發的,部分基於WI-FI的車路協同技術已經落後,跟不上時代了,於是又在2019年12月份,部分廢止了原有技術,也準備採用手機基站的技術。這讓當初積極參與的部分車企,比如豐田汽車都無語了。所以不是歐美公司不想要,而是實在對國外政府的辦事效率沒有信心,如果再等個20年,估計黃花菜都涼了。

而我國在長期規劃,統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智慧交通的相關試點也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像上海洋山港的自動駕駛卡車,蘇州的無人駕駛巴士等專案。

所以說,如果有哪個國家,能最先實現真正的無人駕駛,那必然是我們中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