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行刺原定目標太難,就去行刺另一個人,這種邏輯不是個例

據報道,行刺安倍晉三的嫌疑人山上徹也供認,本想襲擊宗教團體的幹部,但是他無法做到。所以決定襲擊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

行刺原定目標太難,就去行刺另一個人,這種邏輯不是個例

從嫌疑人的供述中可以推斷,因為原定目標安保措施太嚴密了,無法接近,所以臨時選擇行刺更加容易靠近的安倍。如此詭異的行刺動機,看似匪夷所思,其實這樣的邏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行刺原定目標太難,就去行刺另一個人,這種邏輯不是個例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不敢直面真正的傷害,而是轉嫁仇恨,選擇更容易傷害的人進行情緒宣洩,這其實是懦弱的一種表現。

行刺原定目標太難,就去行刺另一個人,這種邏輯不是個例

曾經在大連發生的駕車衝撞行人事件就與此類似,嫌疑人因投資失敗,對生活失去信心,但是他沒有去報復與他投資失敗有關的人,而是選擇傷害無辜的人,只因為無辜的人對他沒有提防,傷害行為更容易實現。

以前曾在超市看到這樣一幕,一名惡男因為嫌收銀員動作慢,就對收銀員大加責難,一通訓斥、謾罵,收銀員備受委屈,卻不敢頂撞惡男。

然而隨後收銀員在對待一名老人時,卻同樣嫌棄老人動作慢,對老人進行刁難,旁人看不過去紛紛譴責她,她又瞬間哭泣,哭訴自己如何辛苦,如何委屈。

在惡男訓斥她時,她連掉眼淚的勇氣都沒有,但是面對老實人,她卻大膽刁難,因為她知道這樣能夠安全地進行發洩。

很多遭受霸凌的人,都沒有勇氣去反抗霸凌,反而去霸凌其他人以尋求心裡平衡。這樣的邏輯源自內心中固有的懦弱。就像在外受到欺凌的孩子,往往會遷怒家人一樣,懦弱使他們選擇了更安全的宣洩物件。

更有一些偏激的人,將自己的怯懦,歸結於社會的不公,於是給了自己報復社會的理由,做出傷害無辜人的行為。這些人的可悲之處在於永遠無法戰勝內心的懦弱。

無論山上徹也和那個宗教團體幹部有怎樣的仇恨,最終他也沒有勇氣去刺殺這個他心中真正的仇人,反而將仇恨轉嫁給了安倍晉三。

而安倍晉三一貫的平易近人,卻成為他生命的最大威脅,也使他成為山上徹也轉嫁仇恨的物件,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