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山東濰坊:三山同名不一般

在濰坊市,有三座山,分居不同縣市,但都曾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那就是”臥虎山”。當然此山命其名字原因各不相同,或者與相關故事有關,或者與山本身樣子的魅力有關,或者與其它……現分述如下:

一說臨朐的“臥虎山”。

山東濰坊:三山同名不一般

朐山

朐山(朐讀qú),又名覆釜山(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當於現在的鍋),海拔160米,總面積0。31平方公里,是一座位於朐城旁、歷史悠久、林茂葉密,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皆秀的小山。此山曾叫“臥虎山”。

1885年,九月初三,清王朝派僧格林沁親王,率領清軍,在東朱封與捻軍大戰。因親王未曾整修軍隊,且又輕敵,大戰失敗,被困於朐山,改“朐山”為“臥虎山”,富有吉祥之意。初四,重振旗鼓,斬首不利於戰者,再戰勝利,捻軍逃走安丘、沂水地,大勝。

二說峽山區的“臥虎山”。

山東濰坊:三山同名不一般

劉伯溫洞

峽山位於峽山旅遊風景區北岸,遠看像一隻猛虎傍水而臥,俗稱臥虎山、斜山。

峽山海拔171。1米,前後均為峭壁,東南稍坡,山勢雄偉,風光綺麗。山上建有玉皇廟、娘娘廟,山腰有呂祖洞、伯溫洞等。

相傳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在此隱居。當年劉伯溫辭官雲遊,曾到此山隱居,至今尚存劉伯溫洞,且向來有“劉伯溫不離斜山” 之說。

三說諸城的“臥虎山”。

山東濰坊:三山同名不一般

常山

常山,位於諸城市城南10公里,數峰亙古連綿,風光旖旎,形似臥虎,故又名“臥虎山”。

常山山高297米,呈西南、東北走向,方圓5公里。過去人們在此山祈山祈雨常常靈驗,遂更名為“常山”。

常山,是諸城著名的人文歷史景點,蘇東坡在多篇作品中涉及到常山,主要有雩泉,黃毛岡等歷史景點。

蘇軾《雩泉記》(節選)

常山在東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臨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樓觀,彷彿可數。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寢食,無往而不見山者。其神食於斯民,固宜也。東武濱海多風,而溝瀆不留,故率常苦旱。禱於茲山,未嘗不應。民以其可信而恃,蓋有常德者,故謂之常山。熙寧八年春夏旱,軾再禱焉,皆應如響。乃新其廟。廟門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若一,餘流溢去,達于山下。茲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雲為雨,以信於斯民者,意其在此。而號稱不立,除治不嚴,農民易之。乃琢石為井,其深七尺,廣三之二,作亭於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