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三線建設讓川渝兩地的工業根基更加的夯實,也讓天府之國的工業建設更加的多樣化。上世紀60年代所建設的三線廠大部分都集中在渝南的江津、南川、綦江、萬盛一帶,不過也有兩家在渝西的榮昌,那就是位於安富的華江廠和雙江的益民廠。益民廠、華江廠再加上永榮礦務局,使得榮昌一下子步入工業社會,而隨著永榮礦務局的關停,益民廠和華江廠的搬遷,30年的兜轉讓榮昌彷彿又回到工業社會的起點,本文寫的是益民廠。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益民廠,全稱國營益民機械廠,始建於1965年,軍工代號383,最早主要生產大口徑炮彈,後來又增加各類高射炮彈生產線,最能拿得出手的是100型和152型高射炮彈。在職職工高峰時期近7000人,屬國家大型企業、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開,由於人口太多生活區分成五個村,即益民一村至益民五村。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職工來自五湖四海,技術員則是由東北派遣過來,職工有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轉業軍人、還有民工營的積極分子組成。由於是軍工,當時正處於敏感時期,招工的條件也相當的嚴格。入職除了政治稽核外還要追查家庭成員上三代,上三代有黑背景都被排除在外。時代就是這麼愛開玩笑,那時候得一窮二白,貧下中農的皆為政治面貌優良,家底條件好的就是地主惡霸,那時候有理還真沒地方說。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雙河離縣城相對較遠,地形不算很複雜,但茂密的樹林和豐富的水源,再加上靠近成渝線,使之成為建設兵工廠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產和生活一分為二,大多數的建築物都分散在山林裡,高空偵察幾乎看不清這裡是民房還是工廠,這樣的佈局很符合當時“靠山、分散、隱蔽”的建設要求。益民廠在選址和建設佈局上有較強的隱蔽性,指揮部的負責人還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益民廠是軍工背景的原因,安保工作一律由現役軍人負責,益民廠的場地之大,人口規模之多,在當時至少也是地師級單位。地師級單位的負責人比當時的縣長地位還要高,縣長碰見廠長都得先打招呼。當時的益民廠駐有一個連的兵力負責安保工作,兩公里開外的警戒線,真槍實彈計程車兵站崗,外加不定時的巡邏,這等架勢敵特分子看到都會嚇尿。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生活區在當時就好比做是一座小城,比起當時的縣城還要繁華。小城內有商店、郵局、電影院、大禮堂、醫院、子弟學校等配套設施,職工基本上是不出廠門就能滿足生活上的各類物資需求。當然,那時候的物資相對貧乏,生活用品也就那麼一些牙膏、浴子之類的東西,到80年代後才有餅乾、糖粒、雪糕等美食,當然也僅限於生活區內,地方的物資供應可沒那麼豐富。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益民廠有獨立的物資供應鏈,相比於地方那可好得多,物資匱乏的年代,地方的油鹽醬醋茶相對較緊張,但職工的待遇比地方好。職工每人每月可以領到一斤肉票,家屬一個月可以領到半斤的肉票。每到做飯時間,伙食團飄出來的肉味幾公里外都能聞到,附近農村的小孩為了能夠聞到肉味都聚集在圍牆邊坐大半天。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益民廠很重視職工子弟的教育,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技校都有,教育部門不允許,不然連高等教育都要辦。當時還有父母退休子女接崗的政策,職工子弟混得最差的就是接父母崗位,而接父母崗位之前都必須接受技能教育,職工子弟的培訓任務就交由益民技校來完成。起初的益民技校不對外招生,90年代之後開始向社會招生,益民技校對外招生最後帶來很多的吐槽,益民技校最後也倒閉。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益民廠在1982年後開始軍轉民,主要生產汽車、摩托車配件等產品,90年蘇聯跟美國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聯硬著臉皮跟美國死磕,最終因實力不濟而敗下陣來,1991年蘇聯的崩塌讓我國的國防壓力得到鬆綁。軍事對抗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國情,於是就開始大搞經濟建設。軍轉民後的益民廠由於交通費用大、營運成本高的原因發展異常的困難,為更好的發展不得不向城裡搬遷。後來益民廠、華江廠和銅梁的紅宇廠組建新的公司,並整體搬遷至璧山,益民廠的三線建設歷史也就此結束。

重慶榮昌益民機械廠,代號383,整體搬遷後成為頤養天年的好地方

益民廠整體搬遷後遺留下的資產交由地方管理,除了職工樓有小部分人居住外大多數的建築都處於閒置狀態。2006年又有訊息說益民廠的所有資產被嘉陵廠競拍中標,至於以後成什麼樣就不知道了。益民廠整體搬遷後就徹底跟三線建設脫鉤,唯一保留有益民元素的或許是移交地方的子弟中學,也就是現在的益民中學。益民廠的搬遷和消失那是歷史的必然,走了並不感到遺憾,唯有留下的每一棟老房子成為人們的回憶,還有迴歸到安靜的益民工人村。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夥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