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歷史上常被誤解的名言

反思歷史,凝結智慧。本文選取歷史上經常被誤解的幾句話一探究竟,還古人以真面目,還古語以真含義。

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歷史上常被誤解的名言

古代先賢孔子說的這句話,卻常被後人誤解為: 群眾不在乎物質短缺,卻反對分配不均;國家不怕貧窮,卻怕不安定。於是給孔子扣上了開歷史倒車的反動帽子。這樣解釋,孔子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這句話的準確含義是,國君不應發愁國土狹小、國民稀少,而應考慮財富是否分配不均;不應發愁貧窮,而應考慮是否安定。因為中國人自古就認識到貧富懸殊的害處,崇尚均貧富的大同理想,但這絕對不是倡導物質匱乏的原始共產主義。因為只有控制住貧富分化,社會才能相對和諧安定,才能擺脫貧窮走向富裕,人人嚮往也就不用擔心國民稀少了。

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歷史上常被誤解的名言

放出這句狠話的是西漢時期將領陳湯。整個西漢時期,確實認真演繹了這句話。衛青,霍去病,飛將軍李廣,名將輩出,把匈奴都打怕了。

可是漢朝以後呢?因為不叫漢朝了,所以就不再把這句話當做信條了?漢朝已亡,可是漢族仍在,但是歷朝歷代幾乎再也沒有重現漢朝的戰績,而是走向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道路。

三,此間樂,不思蜀。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歷史上常被誤解的名言

蜀漢投降魏國後,蜀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居住在洛陽。司馬昭請劉禪赴宴,安排蜀地的歌舞表演,蜀人都感到很悲慼,只有劉禪看得很開心。司馬昭問:是不是想念蜀地了?劉禪答:這裡很快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遂用來指代樂而忘本的行為。扶不起的阿斗,也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侮辱。試想當時天下分久必合,蜀國就算是光武再世,也無濟於事。怎麼能把蜀國的滅亡歸罪於劉禪呢?而劉禪歸降後真的是沒心沒肺嗎?如果像其它蜀人一樣情不自禁,後果如何?看看南唐後主李煜的結局就知道了。

李煜和劉禪一樣,投降後住在昔日的敵國都城。舊臣來見,李煜感傷不已,忍不住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結果傳到宋太宗那兒,轉手就賜了一杯毒酒,一代才子就此寂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