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本宗的緣起和師承

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從“發心”到後來“成佛”是需要經歷漫長修行的,在這期間仍有可能遭受無數次的輪迴之苦。如果暫時不能成佛而又不想遭受輪迴之苦該怎麼辦呢?那就先去一箇中轉站——淨土。只要到了淨土世界,既使還沒有成佛,也可以免除輪迴,獲得解脫了。

淨土世界有無數個,諸佛菩薩都有各自不同的淨土,可謂無量無邊。但在中國盛行是阿彌陀佛淨土。所以本文所談論的“淨土”指的就是彌陀淨土。

“彌陀淨土”是一個擺脫了各種煩惱,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精神世界。為何說是“精神世界”呢?因為肉身是去不了那裡的,能去的只是人的心識,其實就是阿賴耶識。到了淨土世界後,阿賴耶識還可以繼續修行,這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淨土法門傳入中國的時間非常早。在東漢桓帝時期,安世高(?-168年)就已將弘揚阿彌陀佛淨土的《無量壽經》傳入中國。後來其他高僧又多次重譯,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曹魏康僧鎧的譯本。隨後,劉宋畺良耶舍(383-442年)翻譯的《觀無量壽經》、後秦鳩摩羅什(344-413年)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也在中國廣為傳播。

東晉時期,廬山慧遠(334-416年)與123人在東林寺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立誓,共期往生西方,開創了漢傳佛教中的唸佛往生法門。慧遠因而被尊為淨土宗初祖。

北魏永平元年(508年),天竺高僧菩提流支來中土再傳淨土法門。修習此宗者漸趨增多。菩提流支以《觀無量壽經》授東魏曇鸞(476-542年)。

隋朝大業年間,道綽禪師(562-645年),上續縣鸞教義,住玄中寺專講《觀無量壽經》,於唐朝貞觀年間傳於善導(613-681年)。

善導在長安光明寺註疏淨土三經,“淨土宗”之名正式形成。所以,善導被後世尊為淨土宗二祖。但初袓與二祖之間相距約三百多年,並無直接的師承關係。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立宗的依據

此宗依據的經典是“三經一論”。即佛說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菩薩造的《往生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倡導只要一生至誠唸佛,臨終時仰仗阿彌陀佛願力即可往生西方淨土再不退轉。

主要教義

(一)淨土信念。

淨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西方阿彌陀佛世界的國土。所謂彌陀世界,是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相對而言的。我們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娑婆”意譯“堪忍”。而西方阿彌陀佛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佛說無量壽經》中說明了“阿彌陀佛淨土”的由來。

阿彌陀佛的前身是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了四十八條度生大願,普度有情。法藏比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來,法藏比丘歷經五劫修行,以大願力創造了這個

樂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後就是阿彌陀佛。

在佛經的描述中,西方

樂世界,國土清淨平坦,氣候溫和適中,萬物光麗,官殿莊嚴,六時雨花,寶蓮充滿,寶樹發音,化鳥演法,是一個微妙莊嚴的清淨國土。而

樂世界的眾生,身相端嚴,壽命無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辯才,得無生忍,道心不退,不墮惡道,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稱為

樂,也所以稱為淨土的原因。

此外,“淨土”的另一層含義是指“真如”理體。以淨為心,以土為境,心境不二即是真如。但這隻有智慧上乘者才能證悟。

(二)信、願、行三者合一

在漢傳八大宗派裡,淨土宗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注重信念,強調實踐,而不注重義理論證。二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不是依靠自力獲得解脫。

所謂“信”,就是決志往生西方,更不疑惑,堅信阿彌陀佛弘願無量,臨終必得佛接引。所以,修習此宗,需要全心全意地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不能有絲毫懷疑,否則無法往生到彌陀淨土。

所謂“願”,就是要生起厭離娑婆世界,往生彌陀淨土的強烈願望。要在佛前立下深重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墮,誓成正覺,往生西方,誓度眾生,滿菩提願。淨土之得往與否,全視信願力之真切。

所謂“行”,就是修行。包括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持唸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觀想西方彌陀世界的殊勝,以生起強烈的嚮往之心。助行包括懺悔、供養,廣結善緣,廣種福田,堅守戒行清淨,不再添業障。淨土宗注重實踐,“行門”才是此宗關鍵的內容。

信、願、行三者合一才能確保往生淨土。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三)唸佛法門

淨土宗的實修方法就是念佛。包括稱名唸佛和觀想念佛。

稱名唸佛是指唸誦“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可以念出聲音,也可以默唸。此外還有緩念、追頂念、禪定念、參究念等。目的是以此佛號攝授內心的各種雜念,將自己心意識的頻率與彌陀世界的頻率調整到一致。化眾念為一念,化雜念為淨念,做到一心不亂。這是淨土修行中較容易入手,也是較為方便的法門。這其實也是一種追求禪定的法門。

觀想念佛,就是在心中想象阿彌陀佛世界的殊勝景象,觀想臨終時佛菩薩來接引的情景,以增進自己的嚮往之心。按照淨土理論,單憑觀想,也可往生西方彌陀淨土。但觀想較稱念佛號的要求更高深,一般眾生業障太重,心識雜亂,思慮難以集中,專修觀想而不稱佛號很難成就。如果在唸佛之外,輔以觀想,往往可得事半功倍之效。

在《觀無量壽經》中有16種觀想法。分別是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樹想觀、八功德水想觀、總想觀、花座想觀、像想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大勢至菩薩色身想觀、普觀想觀、雜觀想觀、上輩生想觀、中輩生想觀、下輩生想觀。

現世修行的成就不同,往生後的結果也是不同的。這就是所謂的“九品往生”說。

九品者,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上上品是適合通曉大乘佛法並持戒精嚴之人。上中品是適合知經意之大乘之人。上下品是適合發菩提心之大乘之人。中上品是適合持戒無犯有功德之人。中中品是適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中下品是度無惡業欲託人生之人。下上品是度做十惡業欲墮畜生,餓鬼之人。下中品是度破戒做十惡業欲墮地獄之人。下下品是度犯

五逆罪

欲墮無間地獄之人。

無論以前做過什麼壞事,理論上都可以往生。

淨土宗的判教

此宗將整個佛教判為兩種,一個是“難行道”,一個是“易行道”。那些依靠自力修戒、定、慧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祇劫才得成佛,難度非常大,所以叫“難行道”。而淨土法門只要一生至誠唸佛,臨終時仗阿彌陀佛願力即可往生西方淨土再不退轉。方法簡便易行,成果易得,所以自稱為“易行道”。

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簡介之:淨土宗

善導大師之後的傳承情況

善導傳三祖南嶽承遠,南嶽承遠傳四祖衡靈法照,法照傳五祖睦州新定少康(?-805)。五代時,杭州永明延壽(904-975)上接五祖法脈,為六祖。從六祖永明延壽開始,提倡“禪淨合一”,並

以禪淨融通法相、三論、華嚴、天台各宗教義,並主張“祖佛同詮”、“禪教一體”的思想,他於天台德韶禪師處悟得玄旨,是為法眼宗第三代祖師。同時也因勸人唸佛,誓願弘修淨土法門,提倡禪淨雙修,指心為宗,四眾欽服,被後世弟子尊奉為淨土宗第六祖。延壽大師倡導並身體力行禪淨雙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門中獨立一幟,影響著無數的修行者依教修持。

杭州昭慶寺省常(959-1020)為七祖。至明朝杭州雲棲寺鐵宏(1585-1615)為八祖。靈蜂智旭(1599-1655,藕益大師)為九祖。至清朝,常熟虞山音仁寺行策為十祖。杭州梵天寺省庵實賢(1686-1734)為十一祖。紅螺徹悟際醒(號夢東,1741-1810)為十二祖。至民國,印光聖量(1861一1941)為第十三祖。淨宗各祖不像其他宗派那樣具有前後想續的師承關係,他們其實只是此宗之出類拔萃者。

傳至今日,淨土宗仍有大量信眾,尤其以女眾居多。

由於唸佛法門過於簡便易行,常被認為是一個只適合那些慧根較淺不願深入佛理者的法門。而中國古人普遍是不喜歡邏輯思辯的,所以這個法門在過去頗為盛行。但隨著西學東漸,隨著現代科學在國民中的普及,這種狀況正在發生改變。所以,淨土宗在今天也面臨著新的課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