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唐代詩人具有紮實的文學功底,又有豐厚的生活積澱,所以當他們進行詩歌創作時,不愁沒有良好的素材,也善於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段,使得其作品工整雅正,又具有獨特風格。

唐代很多詩人都有非凡抱負,他們積極進取,即使仕途艱難、命運多舛,也只是在心中默默地悲怨,幾杯苦酒下肚,便又繼續拼搏和征戰。下面分享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

唐代:崔峒

數年湖上謝浮名,竹杖紗巾遂稱情。

雲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陶潛縣裡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

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崔峒乃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進士及第後曾擔任拾遺等職務,一生仕途不顯,心中時常具有懷才不遇之愁悶。不過崔峒才華卓越,他的詩作也被後世稱讚。這首詩創作於作者晚年,當時他在潞府功曹任上,每天日子比較散淡,卻頗有空閒進行詩歌創作。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工作不忙,仕進無望,詩人雖然身在宦途,其實也像王維那樣半官半隱,甚至比詩佛還要悠哉。首聯就抒寫了一種閒適的生活狀態,這些年來,詩人如隱者一般,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越來看淡名利,反而不想再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著自己的手腳。

湖上

”,代指幽靜的隱居環境;“

竹杖紗巾

”,意味著儉樸的布衣生活。詩人謝絕浮名,看淡得失,感覺做一位普通百姓,雖然日子艱苦一點,但是不必為一些瑣事煩惱,也非常“

稱情

”。一個“遂”字,表達了稱心如意的感受,極顯恬淡襟懷。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接下來具體展示作者稱心的生活,“

雲外有時逢寺宿,日西無事傍江行

。”詩人率意而為,悠閒自得,有時外出遊訪,恰逢寺院,就索性投宿其中;有時已經日落西山,作者反正也閒著無事,便乘興沿江漫行。雲外,指遠離喧囂之處。

身心塵外遠,歲月坐中長,沒有打擾的寧靜生活,讓人心曠神怡;不慕名利的悠然境界,令人怡然自樂。詩人以琴書為伴,和魚鳥交流,彷彿身在桃花源,又似在蓬萊境,可謂心無旁騖,內心也無需外求。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頸聯描寫兩位友人的生活情景,“

陶潛縣裡看花發,庾亮樓中對月明

。”作者將李明府比作曾任彭澤縣令的陶潛,他在家鄉養花弄草,淡泊寧靜;詩人又把韋應物比作晉朝太尉庾亮,經常獨坐小樓,閒觀皎潔的明月。

作者與他們都是至交好友,雖然很少有機會聚在一起,但是彼此都經常詩書往來。這兩位朋友也都是性情中人,工作上勤勤懇懇,但又並不貪慕虛榮。作者深感朋友們的高潔脫俗,並盛讚其雅潔襟懷,同時也委婉地傳達出自己不凡的氣度。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最後兩句彰顯出作者內心的矛盾,“

誰念獻書來萬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 詩人不辭萬里地來到京城進言獻策,誰知君王卻每日都在宮中享受著歌舞盛宴,他的一片赤誠終於難有傳達的渠道,更不為皇帝知曉。

萬里、九重

,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一邊是臣子懷著滿腔豪情,艱難跋涉,希望為社稷做出貢獻;另一邊卻是笙歌豔舞、醉生夢死,每日都不理朝政,令人敢怒不敢言。全篇在對照中結尾,表達出作者的滿腹愁情。

大曆才子崔峒的七律,文采斐然,流暢渾成,更值得學習和收藏

崔峒的這首七律文采斐然,全篇流暢渾成,抒寫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愁悶心情。作者首先在文中表現了對隱居生活的喜悅和嚮往,又列舉了陶潛與庾亮的事例,表達出自己對韋應物等人的羨慕。

可是詩人無法做到既能在仕途裡發展,又可以享受悠閒自得的日子,於是便覺得進退兩難。而當他正準備積極獻言獻策之時,卻又根本難以達成上聽,作者悵怨的情緒便不自覺地由心底生成,更希望得到朋友的理解,於是一首佳作很快醞釀成熟,彷彿信手拈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