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眼下的“雙新”培訓正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和這三伏天的溫度熱到一塊兒去了。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回想當年的“新課程”培訓,也是如此。雖然那時候還沒有影片拍照、截圖髮圈,但打卡考勤,心得筆記,大會小會,分科分組卻是樣樣不少。各地各級為了顯示與時俱進,相應的各種活動也都貼上了“新課程”或者“新課改”的標籤。

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以南陽為例,除了西峽順勢而為,異軍突起,其餘多是原地踏步,老調重彈,教學常態“濤聲依舊”。儘管似乎都能找到“增長亮點”,若除去擴編擴招等因素,其實大多乏善可陳。業績上的作為,更多表現為“內卷”程度的增加。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同樣是新課改,為什麼有的能夠大放異彩,有的只能望洋興嘆?原因眾多 ,單從培訓思想看,已分高下。前者視為機遇,視為業務提升,視為思想觀念方法更新;後者視為行政任務,為培訓而培訓。之所以如此,前者要求高,後者要求低。前者重內化 ,需要領導者管理者組織者執行者聯動,後者只需要佈置安排,以示響應號召。

可以想見,所謂“雙新”培訓,也很有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一個過場,因為原有的教和學的生態沒有改變,尤其是多數人原有的觀念沒有變。

不難理解基層的苦衷:已經置身於劇場效應之中,只有你自己迴歸座位,站著的觀眾會把你擋得什麼也看不見。那樣的話,領導會失去業績,老師會遠離職稱。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劇場效應)

然而,從課改成功的地方看,他們不僅沒有失去什麼,反而得到了更多,不僅改善了教學生態,也在各個方面納入了良性迴圈。

把基礎教育放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中看,從“雙基教育”“素質教育”“新課標”,到現在的“雙新”, 也是教改不斷。這很正常,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對學生的發展和培養會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的側重點也會做出相應調整。這種認知上的更新很容易實現,難在新課程新教材蘊含的思想該如何貫徹落實上。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簡單梳理,不難發現,這改的軌跡大概是由以前的“成材”向現在的“成人”變。“成材教育”操作簡單,輸入知識即可。“成人教育”就比較麻煩,知識以外,還得有能力、方法、思想、技能。用新課標的表述,是“三個維度目標”的達成;用“雙新”的表述,是“核心素養”的落實,而不是單一的學科知識的掌握。

退一步來說,即使是單一的學科知識,也絕不是以識記作為培養的主要門徑。從2022年的高招試卷上就可以看出,知識已經是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活著的”生命,它們有生存的背景,有特定的使命,有動態的走向。僅僅以識記為功,做起題來,必定是捉襟見肘的。何況,教材僅僅是個載體,只是承載新理念的一個媒介而已,而活用能力才是競爭的利器。

同樣,對於學生來說,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也早已不是“行動硬碟”,而應當是學習者、運用者、創作者。“授漁”的需求遠重於“授魚”。這幾次改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就是學習主體的定位。或者說,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越來越得到凸顯——儘管這種主體性至今也難以實現。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當然了,成績是學校的硬道理。家長看的是分數,學生比拼的是分數,老師價值的體現看分數,領導的工作業績看分數。既然成績是社會評價的最簡單最直接的指標,追求成績,自然合情合理,天經地義。

但這正是人們最糾結的要害。不改,不能向上交差;改卻伴隨風險,萬一影響成績,更無從交代。怎樣才能把二者統一起來?問題看似簡單,不詳加深究,還真難以釐清。

關鍵在於兩個方面的認識:

一、成績的構成。

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內容不同,學習要求不同,學生的身心特徵不同,成績的分佈區域也不同。以高中語文為例,從靜態的高考試卷結構來看,有的板塊靠記憶,有的板塊靠理解,有的板塊靠分析,有的板塊靠鑑賞,有的板塊靠應用。 從動態的發展過程來看,勤奮的狀態能帶來成績,良好的習慣能帶來成績,巧妙的方法能帶來成績,靈活的思維能帶來成績。有些是顯性的,大多是隱性的。有些是“勞力”的,大多是“勞心”的。有些靠量的積累,更多靠的是質的提升。這些都是老師必須通曉的。

二、成績的由來

每一個成績板塊或生成路徑該怎麼達成,取決於不同的學段特點和不同的素養要求。對此,老師不可一知半解,管理層更不可自以為是。這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執行者必須有科學的教育觀,嚴格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辦事,不僅要有紮實牢固的學科知識儲備,更要採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安排。

這些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既要準確診斷出病人得的是什麼病,還要給病人開出治病的藥方。別小看這兩點,同樣是感冒,病因不同,病理不同,病症不同,開出的藥方藥量必然不同,而這些不同正決定了是妙手還是庸醫的不同。

病人生病還不可怕,怕的是拿治痢疾的藥來治感冒的醫生。

現在比較病態的教育狀況是長時間形成的。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學生方面常見問題有,三觀缺失,內動力不足,習慣不良,基礎不牢,知識結構畸形,思維僵化等。這些確實影響教和學的成績,但是如前所說,找準病因,對症下藥即可,這也正是基礎教育一改再改的目的所在。

行管上若積重難返,危害更多。常見有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等等,這些做法,破壞規律,誤導決策,加劇內卷,鼓勵投機,敗壞風氣,不一而足。對這些問題也需要找準病因,對症下藥。否則的話,“雙新”也怕是又要有些危機了。

教學實際中普遍存在的狀況是一方治百病,或簡單粗暴,或流於形式。比如腦力勞動體力化。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以文化人的深層精神活動,尤其是中高年級,素養要求已經深化到深度思維層面了,然而評價方依然以體力付出作為衡量標誌,已經衍生出了出工不出力、擺拍作秀等弊端。比如惡意分層。分層教學,是一種因材施教的個性化的人本教育,原本需要對受教者有精準的診斷和針對性很強的處置,現在大多已經沒有望聞問切,僅憑分數分作三六九等,泛華濫化,不僅失去了原先的科學性鼓勵性有效性,反倒衍生出了鼓勵面小,打擊面大,不公平競爭等問題。比如片面狹隘,高耗低效。識記要求,高中學段分數佔比僅為百分之四,然而被要求執行投入的時間比竟達到百分之四十。比如脫離實際,學考不一,為趕進度隨意下沉高學段內容,不分檢測性質、查驗目的,盲目比攀,揠苗助長。比如投機取巧,猜題押寶,如此等等,既悖離教育規律,又違背學科規律的做派,大行其事。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縱觀歷次課改,其共通之處,大體有三。

第一,原有的模式狀態已經時過境遷,久積陳弊,比較嚴重地影響甚至破壞了本真的發展執行規律,不改不行了。

第二,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社會形勢對人才有了新的需求。所謂“革故鼎新”,新的東西固然需要補充,但舊的東西更需要革除。某種意義上,除舊更能彰顯所謂改的意義和價值。

第三,縱觀歷次課改,同樣不難看出,成少敗多。同歷史上所有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改革一樣,阻力重重。因為所有的“革故”,都會惹得相當一部分人不舒服。有的出於本位,也有出於私利,有的懶惰不想為,有的患得患失不敢為,有的種種原因不能為。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若認識不足,只能敷衍應付,表面一套,暗地一套。若觀念不變,尤其是主導課改推動落實的恰恰是積弊生成者,動不動來一個“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更會使熱心人寒心,而這種情況偏偏居多。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沒有深沉的教育情懷,沒有直面問題的勇氣,沒有真君子的坦蕩胸懷,沒有終身學習的雅量,基本就註定了改的結局。

每次的課改都給教育帶來新的希望,每次培訓的內容都充滿新意,每次描畫的願景都令人神往。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如果不能抓住關鍵,診出癥結,擊中要害,培訓無非就是一個行政性的程式;如果不打算革除舊弊,最佳化淨化教育生態,再美妙的說辭也都將成為給寺廟裡的尼姑和尚推廣梳子的廣告。

這一次會不會又是一個轟轟烈烈的形式,認認真真的過場呢?

不要你覺得(文/胡鵬)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