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計劃130人,實招37人!規培招生遭遇斷崖式下降,現在的年輕醫生都躺平了?

計劃130人,實招37人!規培招生遭遇斷崖式下降,現在的年輕醫生都躺平了?

導讀

待遇,是規培醫生的最大問題嗎?

作者:

施劍翹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計劃130人,實招37人!規培招生遭遇斷崖式下降,現在的年輕醫生都躺平了?

2022年山東的第一批規培招生已經結束了。

有網友透露,某醫院本計劃招收130人,其中內科30人、外科20人、全科20人。但最後一共就招了37人,內科5人,外科2人,全科卻招滿了。

幾個月前,廣西規培招生,同樣是除了全科報名人多外,內外科報名數連計劃招人數都不夠。

據瞭解,目前很多地區普遍招不到規培醫生了。

規培招生遭遇斷崖式下降,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難道,現在的年輕醫生都躺平了?

待遇,是規培醫生的最大問題嗎?

2013年,《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正式下發,距今已有9年。

幾乎在所有醫學相關的媒體平臺上,關於“規培”的討論都有著“頂流”般的熱度。有人說它侵害了無數年輕醫生的利益,有人說這是改革道路上無法迴避的選擇,有人說所謂規範化培訓無非是毫無意義的內耗,還有人說這是對以往粗放式培養的撥亂……

縱觀所有與規培相關的爭議,待遇似乎是其中的核心矛盾。

可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現象未必是本質,尤其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稍不注意,真正的問題就會被“眾聲喧譁”所掩埋。

目前來講,規培主要分為專碩規培和社會規培

(委培情況特殊需另行分析,在此不表)

。儘管都稱為規培醫生,但這兩個群體其實不該放在一起討論。

在網際網路上“哭窮”最狠的多為專碩規培,他們在本職工作外還要幹著各種雜活兒,每個月到手不過千元左右

(上海等少數地區除外)

。專碩規培醫生基本都處於23~26歲這個年齡段,成家立業的壓力就擺在眼前,看著同齡的朋友有些已經拿到了不菲的薪水,出現心態失衡問題很正常。

對於這個現狀是否合理,我不予評價。但大家心知肚明,即使不發錢,甚至每個月倒收1000元,醫學專碩的報考人數也不會出現下降,像神外這種熱門科室依然會人滿為患。道理很簡單,“四證合一”擺在前面,本身就足夠有吸引力。

再說社會規培,這個群體以本科畢業生和科研型碩士為主。隨著各種制度和監管變得規範,目前社會規培醫生的待遇基本能和所在科室的住院醫師相持平。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個待遇都不能算低。

不過有些人認為,在沒有推行規培的時代,本科生和學碩都可以直接入職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而現在卻必須先參加2到3年培訓,並且最後還未必能留到醫院。

所以,根據筆者的經驗外加走訪調查,我個人認為

相較於待遇,“身份認知”和“風險成本”才是擺在規培醫生面前最值得討論的話題。

這類規培醫生,成了科裡完完全全的外人

小王,25歲,是某三甲醫院的社會規培。

“考研失利了,可又不捨得放棄醫生這個職業。現在想進個說得過去的醫院,本科學歷根本不夠用。權衡再三,我決定考個大醫院的規培學學本事,如果有時間再繼續考研試試。”

小王告訴筆者,社會規培醫生中像他這種想法的人有很多。

他們將規培作為迷茫期的過渡,希望能借助大醫院的平臺,邊學本事邊準備繼續深造。

“那時候還是太理想化了,當真的開始工作後各種問題都來了。委培的有工作經驗,上來就能幹活;低年級的專碩雖然也什麼都不會,但人家是嫡系,帶教會慢慢培養;只有我們這些社會規培的,是科裡完完全全的外人。”

這就是典型的身份認知問題。

作為社會規培的主力軍,本科生和學碩都沒有經過系統的臨床訓練。當他們以社會人的身份進行規培時,本質上還是一張白紙。並且如小王所說,雖然都是白紙,但部分帶教的態度確實親疏有別。相較於有師門傳承又是絕對廉價勞動力的專碩,社會規培醫生的處境確實有些尷尬。

“日常工作就是寫病歷,多數時候處於隨時被呼來喝去的狀態。一開始覺得沒尊嚴,後來就習慣了。如果沒有追求的話,生活其實可以過得很舒服,科裡對我們的要求不算高,能把雜活幹好了基本就沒有退培風險。不過這只是我們這裡的情況,也聽說有的地方很嚴格。”

規培制度的初心是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醫生,但在推行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出工不出力”的情況。

身份認知問題不僅存在於社會規培醫生身上,帶教老師亦是如此。他們是科裡的醫生,本身的工作任務就不輕鬆,在激勵措施不充分的情況下,很難產生教學積極性。

最終的結果是

帶教老師和規培醫生都敷衍了事,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

因為規培,他的主治之路被迫延後了兩年

前段時間,筆者在某醫學平臺上看到了一個帖子:

有個男生在2014年取得了保研資格,彼時住培制度尚未推廣,於是陰差陽錯地選擇了學術型碩士,在讀研期間規培制度開始全國大範圍實行,為了更好的發展,他在碩士畢業後又參加了3年住培。

按照往年的政策,他將於今年獲得參加中級職稱考試的資格,但是今年新政策釋出後,具有碩士學位的醫學畢業生需要在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後,再從事醫療執業活動滿兩年方可參加中級職稱考試,這意味著他的主治之路又被迫延後了兩年。

像這樣的故事,近些年發生了很多。

眾所周知,

醫生這種職業有很明確的發展黃金期,一步趕不上很容易步步趕不上,幾年看似時間不長,卻極有可能影響一個醫生接下來幾十年的前途。

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另一個問題——風險成本。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近些年想做醫生,尤其是想做一個“成功”的醫生,容錯率變得越來越低了。

完美的發展道路是考取專業型碩士,在讀研期間完成且透過規培,最後再選擇讀博或是就業。在這個過程中,任何環節出問題都會直接影響後續發展,甚至導致被迫改行。

這樣分析下來,

規培招生遭遇斷崖式下降,又都在情理之中。

近些年有關規培的爭議有很多,但大家已經清楚,這個開展了近10年的制度還將繼續執行下去。並且如果能夠按照初心嚴格落實推進,中國的醫療質量將攀上新的臺階。

年輕的醫生在抱怨之餘,更應該積極接受現實,在現有背景下實現個人最大提升。

畢竟,這是目前為止唯一的選擇。

責編|蘇沐 亦一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計劃130人,實招37人!規培招生遭遇斷崖式下降,現在的年輕醫生都躺平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