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大同是山西數一數二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曾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都城和遼、金兩代的陪都,也是歷朝歷代的軍事重鎮。塞上名都大同具有獨特的北國風光,境內長城逶迤,恆山崢嶸,名勝古蹟數不勝數,比如雲岡石窟、大同土林、懸空寺、火山群,以及大同古城內眾多的古寺廟和老巷子。不過,今天介紹的這個古城不在大同市內,而在偏遠的晉北邊界,它的名字叫得勝堡。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大同為明代的“九邊極衝之地”,大明邊鎮之首。吸取土木堡兵變的教訓,明朝嘉靖、隆慶、萬曆等朝在內外關修築了由墩堡、關城和長城城牆組成的一系列防禦體系,光大同境內殘存的長城就有三百多公里。這些明朝外長城基本與今天山西和內蒙的交界重合,從山西與河北交界的新平堡蜿蜒向西,一直延伸到忻州偏關境內黃河岸邊的老牛灣。在這些城牆內外,又築了72座堡城,而今天的主角得勝堡就是其中“塞外五堡”之首。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得勝堡在大同市區以北四十公里的晉蒙兩省區邊界,屬於大同市新榮區,但距離內蒙古烏蘭察布的豐鎮市更近。完整的得勝堡由得勝堡、鎮羌堡、四城堡三個城堡和北面長城與得勝口關組成,三堡均在長城以內,鎮羌堡西南距得勝堡一公里,四城堡則在得勝堡的北部。得勝口關在得勝堡以北一公里的長城上,和三個城堡及長城共同構成了嚴密的邊境防禦體系。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儲存較為完好的得勝堡土築磚包,現僅存磚砌券拱的南城門,門內外石匾各陰刻楷書“得勝”和“保障”,磚雕圖案清晰而精巧。門內東西牆壁有石碑各一塊,東邊石碑上記錄了得勝堡擴修於萬曆三十五年。得勝堡內正中為一磚箍的方臺四城堡,內部為穹頂,四面有門洞,從左側的臺階登上城樓,可見到“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的部分城周夯土圍牆,以及城內一條磚鋪的馬路。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根據記載,得勝堡原有神武閣、玉皇閣、日菩薩閣和南城閣等閣樓四座,南門甕城向東開門,出甕城為向南開門的月城,月城門樓上即為南城閣。現在,除了儲存相對完好的南關門和堡門外的甕城,其他的或遭戰亂損毀,或被附近百姓拆走建房。堡城內依然有數家居民居住,但多住在低矮的平房中,幾戶利用舊牆磚砌築的房屋幾近倒塌。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得勝堡,一個威武的名字,帶給邊關的卻不是烽火硝煙,而是民族融合。土木堡兵變之後若干年,戰事消逝,四城堡和得勝口關外也逐漸成為漢蒙邊境交易的馬市。隆慶年間,蒙古首領俺答汗在得勝堡被明王朝封為順義王,並開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萬曆年間,互市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的十多個點。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號稱塞外五堡之首,大同以北的低調古城,卻見證了一段難得的歷史

馬市的開闢推動了經濟的繁榮,靠“萬里茶道”起家的晉商開始登上山西的歷史舞臺,但這個舞臺的更多地已經挪到晉中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