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腸癌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最容易復發,復發就是走入了末路嗎

大腸癌目前是我們國家發病率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手術是治療它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有望治癒它的方法。然而,一些病人術後出現復發轉移,復發時間長短也可能不一樣!那麼,哪些因素與大腸癌術後復發、轉移有關?

腸癌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最容易復發,復發就是走入了末路嗎

腸癌復發轉移有關的因素很多,常見的原因包括:

手術相關因素。術前沒有完善必要的檢查,導致遺漏轉移灶,或者當前的影像檢查的敏感度所限,沒能診斷出其實已經存在的微小轉移灶;術前評估不準確,手術範圍不足導致手術切除不切底;手術操作不規範,導致未達到根治性切除(R0切除)、或術中腫瘤細胞脫落種植等;手術雖然按照常規操作,但腫瘤區域性進展,未進行擴大或聯合臟器切除、或遺漏了已經存在轉移的器官如卵巢等。

非手術相關因素。腫瘤治療往往採用綜合治療方案,手術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手術只能切除肉眼可見的病灶,對於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病灶、進入血液中的腫瘤細胞,一般要靠化療/放療/靶向藥物等進一步治療;甚至有些早中期的患者,由於存在一些危險因素,醫生也會建議後續的治療。所以,對於未遵醫囑進行術後放化療的患者,存在較高的復發轉移的風險。

當然即使進行了規範性的圍手術期的輔助放化療,也可能由於放化療敏感性差而復發。

腸癌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最容易復發,復發就是走入了末路嗎

直腸癌術後復發的風險較結腸癌要高一些。復發形式分為區域性復發和遠處轉移,腹膜轉移可歸為遠處轉移。直腸癌區域性復發灶在吻合口、系膜、直腸旁組織、或會陰部為中心型復發,病灶向前可能累及泌尿生殖系統,病灶向後可能累及骶骨、或骶前筋膜,直腸兩側有盆腔軟組織、輸尿管等。

結腸癌區域性復發多在吻合口、系膜、腹壁等部位。肝臟、肺臟、腹膜是大腸癌最容易遠處轉移的三大部位,比如腸癌肝轉移率大概有50%左右,肺轉移率有20%—30%,往往與肝轉移伴隨,還有10%—15%的病人可能發生腹膜轉移。

直腸癌手術操作空間有限,因此術後區域性復發的情況明顯高於結腸癌。術後肝、腹膜轉移的情況結腸癌要多一些,而直腸癌肺轉移要高於結腸癌2倍。

腸癌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最容易復發,復發就是走入了末路嗎

大腸癌一旦出現了復發轉移,首先要進行精準的影像學評估,判斷轉移是侷限性的寡轉移,還是廣泛性的全身多處復發轉移。一般大腸癌在影像學發現復發轉移灶之前,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等腫瘤標記物可能會提前升高。如果我們在複查過程中發現了腫瘤標記物呈提前升高的趨勢,我們就要做胸部、腹部、盆腔全身的CT以及腸鏡檢查以明確有無轉移灶出現。

大腸癌屬於中醫“積聚”“髒毒”“鎖腸痔”等範疇。發病原因多由飲食不節、憂思抑鬱、久瀉久痢、勞倦體虛、感受外邪、溼熱蘊結等因素引起,導致脾不健運,溼熱蘊毒下迫大腸,熱傷腸絡,毒邪成癰而發為大腸癌。脾氣虧虛、腎陽虧損是其發病之根本,由虛而致實。病理為脾胃虛弱,溼熱瘀毒互結,使大腸絡脈瘀阻,久而成積。

針對大腸癌的臨床特點分為以下型別:

1、溼熱型。症見腹中陣痛,大便帶血,或裡急後重,肛門灼熱,或有發熱、噁心、胸悶等症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腸洩熱,祛溼止痢。方用槐角地黃湯或清腸飲加減。常用苦參、生薏苡仁、槐花、地榆、敗醬草、金銀花、白花蛇舌草、茵陳、川厚朴、川黃連等藥物。

2、瘀毒型。症見煩熱口渴,腹痛劇烈,痛有定處,瀉下膿血,色紫暗量多,或可觸及腫物,大便滯下等。舌苔黃,舌質晦暗或有瘀點,脈澀滯或弦數。治宜清腸解毒,化瘀消瘤。方用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常用苦參、槐花、地榆、敗醬草、蒲公英、金銀花、連翹、大薊、赤芍、莪術等藥物。

3、脾腎虧虛型。症見面色蒼白,少氣乏力,畏寒怕冷,腹痛下墜,下腹腫物漸增,大便頻數,便下膿血腥臭。口淡乏味,納呆短氣,腰膝痠軟,形神俱疲。舌淡苔白,或見舌質晦暗,脈沉細。治宜健脾益氣,補血固腎。方用附子理中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黨參、茯苓、黃芪、薏苡仁、砂仁、白朮、何首烏、白芍等藥物。

腸癌手術後,為什麼有些人最容易復發,復發就是走入了末路嗎

在大腸癌的病理分型上,溼熱型多為早期患者,癌瘤未見明顯轉移;瘀毒型多見於中、晚期患者;脾腎虧虛型皆為晚期患者,多有腫瘤腹腔轉移,或見於腸癌手術切除後復發的患者。因此,對於大腸癌的辨證治療,早期應以解毒化溼,清腸導滯為主;晚期以健脾固腎,補氣益血為主。

那麼,中醫是如何治療腸癌轉移呢?透過一個病例來分享一下。患者,女,54歲,確診為結腸癌,手術前進行輔助化療。後行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術後病理示:結腸隆起型腺癌,中低分化,侵及全層,術後行化療6週期。查胸部CT,提示兩肺多髮結節,考慮轉移。後複查胸部CT,提示兩肺多髮結節較之前增大,又進行化療。

化療後患者出現腹瀉,夾有黏液,裡急後重,食納欠佳,形寒怕冷,肛門墜脹,肛周潮溼紅腫疼痛,舌淡苔白薄膩,脈細。尋求中醫藥治療,辨證為脾胃虛弱,腸道溼熱瘀滯。以健脾溫運,清化導滯,補瀉兼施方法治療。處方:黨參、炒白朮、山藥、制附子、乾薑、黃連、烏梅、木香等。患者用藥後,症狀明顯改善,大便次數已減為每日1 〜 2 次,無裡急後重,食納改善,肛門墜脹疼痛好轉。治療以原方加減,後大便基本正常,食納可。目前隨訪至今,病情穩定,各項指標平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