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劉焉父子的人生選擇

《三國演義》開篇先寫漢靈帝時期的宦官專政引發黃巾起義,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募義兵,這才引出身居涿縣的劉關張三英桃園結義,共圖大事。

作為文學作品當然要虛實結合,只要大事不差,就可小事不拘,為了可讀性便於讀者理解,適當調整一下,有時候,效果更好。對於氣定神閒的欣賞者來說,能夠挖掘一下歷史與虛構之間的故事,也許比單純的文字閱讀更有趣味。

譬如說,如果我們可以搞清楚歷史中的劉備和諸葛亮與三國故事中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特別是草根文化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我們也就會理解為什麼我們這些做基層具體工作的小人物可以透過揣摩三國系列故事中的處世邏輯解決好我們身邊的涉及人性的複雜問題,而諸如胡宗南等手握重兵的大人物看三國就會誤了大事。

說起劉焉,做過許多地方的官員,曾任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太常等,卻沒有做過幽州太守。這是一個東漢末期劉氏宗親中比較有心機的一個人,可惜,心思沒有用到維護大家族的利益上,精緻利己主義的小算盤打得不錯。

劉焉看到靈帝時期的政治亂象,心裡早就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藉口解決中層官吏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等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建議挑選德高望重的大臣到地方上去進行直接處置,並藉此提出了自己的個人要求,希望擔任交阯牧。後人看得明白,這哪裡是為國分憂,這就找機會開溜啊。即使到了現代,河內(交阯)到北方的路也不太好走,按照當時的交通狀況,他並沒有再回朝廷的打算。可惜,朝廷並沒有批准他的要求。

皇帝身邊工作人員董扶了解了劉焉的心思,私下對他說,首都要亂,益州也是很不錯的選擇,說不定以後還有機會回來坐龍椅。劉焉接受了他的建議,被任命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封陽城侯,董扶也趁機到四川任職了。

說起這個董扶,人家可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大學問家,與任安、周舒齊名,是蜀漢學術的創始人之一,確實眼光獨到,早早就辭官在家,活了82歲。後來諸葛亮詢問董扶的廣漢老鄉秦密,這人有什麼特長?答道:“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通俗地講接近鼠目寸光的意思,當然,人家原話沒髒字。

劉焉在四川還算幹得不錯,控制住了局面,後來他參與馬騰的反叛行動,事敗後兩個兒子被殺了,心痛之餘再加上又遇到天火燒城,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劉焉的小兒子劉璋還是有些想法的,先是派張松去聯絡曹操被無視,後又將劉備請來共商大計,後來的事,地球人都知道了,劉備要奪權自家兄弟打起來了。戰局不利的劉璋這時候說,我們父子在四川治理二十多年沒給老百姓做多少好事,最近三年戰爭卻讓老百姓苦不堪言,都是我的錯,於是,開城投降。劉備讓他去公安小住,再後來,關羽兵敗後,宣佈劉璋為益州牧,駐地秭歸,雖無成績,也算善終。

這正是大難將臨西南飛,螳螂捕蟬枉費力,心存善念早收手,季玉公嗣一途歸。

劉焉父子的人生選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