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中藥煎煮 | 中藥煎煮的幾大誤區,影響中藥處方療效的發揮

中藥飲片的煎煮,看似簡單,卻也有很多的門道,正確、科學的煎煮,才能讓醫生的處方發揮更好的療效。

日常工作中,透過與患者的交流,我們發現了以下幾個誤區,是比較容易踩雷的!

1.中藥飲片煎煮前反覆清洗

中藥飲片煎煮前是不需要清洗!

一方面,部分中藥飲片較小,特別是細小種子類(葶藶子、菟絲子……)或粉末狀(滑石、石膏……)的藥材在清洗過程中會被沖走流失;一方面,部分藥材在炮製過程中,會加入輔料(蜂蜜、黃酒……),用水清洗會導致丟失;另一方面,中藥材‬的‬有效‬成分溶解於水,反覆的清洗會造成藥材有效成分的丟失。醫院的中藥飲片是經過加工炮製而成的,在炮製的過程中已經有清潔、去除雜質的環節,能保證中藥飲片時乾淨的。

如果購買的是原藥材或從其他地方購買的中藥飲片,需要清洗泥沙石之類的雜質,也只能是進行“漂洗”。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被認為是“髒”的東西,很大可能都是藥用的藥材或輔料(灶心土),清洗前最好先諮詢藥師。

2.加3碗水

自古引用的中藥煎煮加水量指導是“三碗水煮成一碗”,現行的中藥煎煮加水量標準是“水量沒過藥面2-3釐米”。

那,是多大的碗啊???同樣存在鍋大小不一的問題,而且,加水後藥材漂浮起來,按壓的力度對加水量影響較大,也無法精確測量2-3釐米。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著諸多的不適用性,病症不同,醫生開方風格不同導致處方藥材重量相差加大,藥材的吸水量成倍增加;不同型別的藥物,煎煮時間從20分鐘到一兩個小時不等;不同年齡層的患者所需的服用量少則幾十毫升,多則幾百毫升,甚至上千毫升。

科學的加水量計算,藥材吸水量(藥材重量和吸水系數)、水分蒸發量(煎煮時間和蒸發係數)、煎藥量有關。

加水量=藥材吸水量(藥材重量*吸水系數)+水分蒸發量(煎煮時間*蒸發係數)+煎藥量

中藥材的平均吸水系數約為每1克吸收1。5毫升,小火蒸發係數約為每1分鐘7-10毫升。

3.煎煮前沒有浸泡或浸泡時間太長

中藥飲片不經過浸泡直接煎煮,會影響療效。

飲片細胞遇熱受到破壞,細胞壁的半透膜滲透性產生變化,水分不易滲入。藥材經過浸泡後變軟,細胞會膨脹,有效成分先溶解在藥材組織內,當細胞內外出現濃度差而產生較大的滲透壓時,有效成分便滲透擴散到細胞外部的水中,煎煮時,隨著水溫的升高,細胞進一步膨脹,藥材的有效成分便能更快更完全地溶解出來。

中藥飲片在煎煮前,需要先浸泡,浸泡時間約為30-60分鐘,花、草、葉類藥材浸泡時間相對較短,種子、果實類藥材浸泡時間相對較長,礦物類藥材浸泡時間需更長。但

並不是浸泡時間越長越好

,有的患者甚至會將藥材浸泡過夜,這是不可取的,這樣藥材容易發黴變質,特別時夏天溫度高時,浸泡時間不宜過長。

4.用熱水浸泡藥材

為了節省時間,有的患者會直接用熱水浸泡藥材,這是不可取的。

中藥所含的澱粉類物質,會受熱而糊化,阻礙中藥飲片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有效成分溶解後難以向外擴散溶出;蛋白質物質受熱而凝固,使細胞壁硬化,阻礙內在有效成分充分溶出;高分子物質,遇熱水容易形成膠體,不利於有效成分滲出。

5.一次性煎煮2碗

分開兩次煎煮成兩碗和一次性煎煮兩碗,煎煮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煎藥時,藥材有效成分先溶解進入藥材組織內的水液中,再透過分子運動擴散到藥材外部水中,當藥材內部和外部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解了,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解,盡多地將有效成分煎煮出來。

5.翻煎時早晚煎煮,分別服用

大家習慣於早上將藥材煎煮一次服用後,藥渣放置到下午或晚上,再重新煎煮服用,這樣的藥效不均勻。

我們提倡,連續煎煮兩次後,將每次所得藥液合併,再分2-3次服用,這樣每次所服藥液的濃度和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對均衡,在體內保持相對穩定的治療濃度。同時,避免藥渣經過長時間放置,出現變質現象。

6.煎煮時間特別長

煎煮中藥時,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

隨著時間的延長,藥材內的有效成分並不會無限地溶出,相反,長時間煎煮可能會使藥液的有效成分蒸發較少,特別是解表類藥物,煎煮時間長了,藥效反而降低甚至消失。同時,過長時間的煎煮濃縮,會導致藥液的苦味加重,服用後容易出現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8.沖服藥沒有喝藥渣

沖服藥的服用方法是:“將沖服藥放在碗內,然後將煎好的藥汁倒入碗中,攪拌均勻後服用。”很多患者將藥液倒入攪拌後,會進行攤涼,等溫度合適後,直接喝上層藥液,剩下沉底的“藥渣”直接倒掉。

這種做法會導致,這個沖服藥幾乎完全沒有發揮藥效。

大部分沖服藥是不溶解於水的,例如三七粉、羚羊角粉、鹿角粉等,這類貴重藥材,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需要研成細末,隨藥服用,便於發揮藥效。服用過程中,需把藥渣過濾乾淨後再衝,並將所有的粉末吞服。

9.兒童喝藥,喝不完的藥倒掉

每劑中藥煎煮出來的藥液,是醫生針對患者開具的處方煎煮而成,是患者需要服用的所有藥量,如果不能全部喝完,則無法發揮應有的療效。

兒童的服用量有相對明確的指導,嬰兒(0-1歲):60-80毫升;幼兒(1-3歲):100-150毫升;學齡前兒童(3-6歲):150-200毫升;學齡期兒童(6-12歲):200-3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服用。

1歲以下的寶寶,服用時不計次數,以頻服為主,每次不超過20毫升。

那,如果無法按標準喝完所有藥量,應該怎麼辦呢?這種情況下,我們

可以選擇‬“濃煎”,但不提倡“久煎”

,即減少加水量,而不是增加煎煮時間,煎煮時間過長,有可能破壞有效成分。

10.中藥煎糊了,加水重新煎煮

中藥飲片煎糊後,不能再加水重新煎煮。

中藥飲片煎糊,就等於把藥物進行炒制或炒炭,從而減輕或改變藥物的性質,影響藥物的效能主治。滋補類藥物煎糊後,性味由甘甜變成苦澀,起不到滋補作用;活血化瘀類藥物煎糊後,如同炒炭,則變成止血作用。

11.中藥煎煮後將藥液放到第二天服用

中藥煎煮後的藥液宜當日服完!

煎煮出來的藥液,是一個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的溶液,常會發生沉澱反應,生成新的難溶於水的化合物,從溶液中析出,沉澱會影響藥液中的有效成分,不利於療效的發揮。

歡迎大家關注我!

如果有什麼與用藥相關的問題,也歡迎在評論區提出,大家一起探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