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白居易,字樂天,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成就很高的詩人,他自幼苦讀詩書,打下了良好的學業基礎。白居易少年時就有詩名,青年時長期輾轉漂泊,晚年時被貶江州,可以說經歷十分豐富,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歷成就了他的詩歌,為後世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他的詩作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首敘事長詩《長恨歌》。

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之時。描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歷史原貌,是一篇以詠歎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主義的“愛情詩”。在那個年代,沒有人同情楊貴妃,沒有人在乎他的想法。但是白居易,他注意到了,在那個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里為她不平:大唐隕落不是她的錯。《妖貓傳》中,空海有一句這樣的臺詞:三十年過去了,仍然心繫貴妃的只有你。帶著對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對美的毀滅的沉重感傷,白居易寫下了《長恨歌》。《長恨歌》這首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之所以這麼感人肺腑,是因為白居易為情而作,不為事而作。這份情就來自他早年的親身經歷。

《長恨歌》中對專一愛情的歌頌,實際上是白居易借他人酒杯澆自己的塊壘。其中有白居易因與自己所愛女子不能結合而產生的真摯戀情、遺恨之情的投射。

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這一年,11歲的白居易,為避家鄉戰亂,隨家人遷居到父親的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在這裡,他認識了一個比自己小四歲的鄰家女孩兒,名為湘靈。 小姑娘聰穎可愛,活潑外向,還略通音律,與少年白居易十分投緣。這之後,他們的關係完全可說是李白《長幹行》開頭的現實版: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 慢慢地,隨著年齡增長,兩個人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從“兩小無猜”過渡到了“兩情相悅”。到白居易19歲那年,15歲的湘靈在他眼中已是亭亭玉立勝天仙,《鄰女》: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可惜,當他們感情產生變化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一段悲劇被開啟。

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白居易家雖不在五大望族之列,卻也算書香門第的官宦世家,而湘靈卻只是普通的平民之女。在當時,超越門第和身份的愛情並非沒有,但無一例外,他們都會被阻攔在婚姻的大門外。愛情得不到父母的祝福,被迫與熱戀的心上人分離,白居易心下悽苦,便忍不住在寒風中再三回首,熱淚滾滾:《寄湘靈》: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後又寫了《寒閨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白居易挑燈苦讀希望中舉後能得到母親的同意能與湘靈成婚,卻依然遭到無情拒絕。婚事成空,白居易滿懷傷痛與湘靈做了最後告別,寫下一首摧肝裂肺的《潛別離》: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河水雖濁有清日,烏頭雖黑有白時。惟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後期。而深知再無相見之日的湘靈,在分手之際贈予白居易兩件信物:一面刻有雙盤龍的銅鏡,一雙她親手縫製的繡花錦履——就讓它們替我永遠陪伴著你吧!這兩件信物,後來白居易珍藏了一生。

當我們讀懂了白居易和湘靈的痴情絕戀,也就明白了《長恨歌》裡為何白居易對李楊的愛情會抱有那樣一份同情與悲憫。其實,剝去帝王貴妃的外殼,《長恨歌》又何嘗不是白居易自己的戀情悲歌?

白居易: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品讀鵬為文化影印古籍《白氏文集》,在詩詞中感受他憂國憂民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詩人與至愛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