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嗎?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這是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但現實中卻有很多反例出現。在這個市場上,有很多人見識高超,但總是在賠錢。也有些人對宏觀、對企業、對產品的理解並不深刻,但多年下來,他們仍然能賺到錢,有的甚至還賺得不少。

我曾經認識一位投資者,他持有了13年貴州茅臺,收穫頗豐。但與其交流關於茅臺的產品、經營等方面內容,他幾乎一無所知。他不知道茅臺的生產工藝,不知道每年的基酒產量,甚至不知道茅臺酒當時的出廠價是多少,他只知道茅臺酒供不應求,自己也經常喝茅臺,然後就一直拿著這隻股票。

想想某些以茅臺成名,卻在貴州茅臺股價只有幾百元的時候就下了車,然後整天罵茅臺的人,兩者之間的差距確實是太大了。論分析能力,後者能把前者爆成渣;論實際收益,前者已經讓後者望塵莫及。

我們也知道當初牛頓這樣智商高達190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在股票上都是虧了大錢的,他感嘆道:“我能計算出天體執行的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類的瘋狂。”如果說牛頓時代,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牛頓也並非金融大牛,虧錢有情可原的話,我們還有一個更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90年代,有個舉世矚目的管理團隊,建立了一個對沖基金公司,這就是著名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公司的核心人物,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他提出的著名的“默頓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各種風險資產及金融衍生產品的定價工作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著名的期權定價方程B-S公式的建立者。戴維·馬林斯,美聯儲原副主席,曾被視為格林斯潘的繼任者。

這樣一個夢幻陣容,1994年入市後一路高歌猛進,但在1998年,不到半年時間,長期資本就出現了高達90%的巨幅淨值下降,最後不得不請求美聯儲救助,把90%的股權轉讓給14家華爾街銀行。5年時間,淨虧70%。

其失敗的原因,有遭遇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前期的成功,讓管理團隊更加自信,忽視了市場風險,不斷提升槓桿,追求更高的回報率。4年輝煌,在150天裡便煙消雲散了。

他們的認知能力,可謂是當時投資界的天花板,前面幾年的成功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看似匹配的認知,一旦遇到小機率事件,不可測的問題就到來了。

遊刃有餘,關鍵在於這個“餘”字。讓自己的認知與自己的投資之間,留有餘地,這對投資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投資,僅有認知是不夠的,收益實質上是認知溢價的變現,溢價越大,投資的確定性就越強。

有些人虧錢,可以找出很多種原因,但總有一個因素是繞不開的,那就是給自己設定的收益目標太高。收益總是和風險成正比,過高的收益目標。會讓投資者不得不選擇風險更大的股票,或者是採用風險更大的交易模式。

一個智商120的人去做智商100的事,和一個智商150的人去做智商180的事,哪個成功的機率更高呢?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是“不懂不做”,這個“懂”字,體現的就是認知溢價。投資者能做的事,和投資者能做好的事,並不是一回事。

提升自己的認知並不容易,這是加法。但提升自己的認知溢價,對我們來說,有時候並不是那麼難,這可以做減法。在提升自己投資溢價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這是提升自己變現能力最好的方式。問題是:你願意做更簡單的事嗎?這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