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最新,我開了一個新欄目,和小花媽媽共同探討一些育兒相關的真實案例或熱點事件,來提升我們對育兒問題的自我思考,對習以為常的父母角色展開質疑和新的探索。

今天,我們的對話將圍繞“高考錄取頻頻出現雙胞胎+名校組合”展開,難道家有雙胞胎,考上名校的機率更大嗎?

自從高考出分後,有一類新聞吸引了人們的目光,那就是一對對雙胞胎,攜手考入名校:▼

南京南師附中的王嘉栩、刁嘉琳兄弟倆,同時接到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哥哥王嘉栩646分,被南大數理大類錄取,弟弟刁嘉琳以643分考上南大電子工程學院;就讀於山東濟南外國語學校的雙胞胎姐妹梁優和梁好,姐姐被保送至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妹妹被保送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刷屏的可不止一兩對,又雙叒叕都是雙胞胎學霸組合……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小花媽媽】:

靜潔老師,最近錄取季看到了很多雙胞胎紛紛考上名校的新聞,大家都在感嘆基因的強大,難道雙胞胎成為學霸、考上的名校的機率更大嗎?

【靜潔老師】:

我們面前這些“名校+雙胞胎”的案例,看起來雙胞胎能考上名校的機率非常大,事實並非如此,其中存在著

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倖存者已無法發聲。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透過新聞報道我們看到了很多“名校+雙胞胎”的優秀孩子,但對於大資料來說,這種組合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小花媽媽】:

有一點我很好奇,就是在大家的普遍認知裡,雙胞胎或者兄弟姐妹,TA們會因基因相似導致各種表現都很相似。但我有時候觀察下來情況並非如此,比如就拿創造力來說,孩子們平時在一起玩水玩沙,為什麼有的孩子能玩出許多花樣,而有的孩子卻比較侷限呢?創造力的高低會是由基因決定的嗎?

【靜潔老師】:

專注於研究天才和創造力形成的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芭芭拉·克爾,在她編寫的《天賦、創造力和天才百科全書》的書中曾提及一個實驗研究:雙胞胎之間的“創造力的差別只有約 22% 受到基因影響”。後天培養和訓練,對創造力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事情,就是說雙胞胎或者兄弟姐妹,

先天基因的影響很小,取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家庭、環境等後天因素。

所以,雙胞胎或者兄弟姐妹紛紛考上名校,在學習創造力方面跟基因、血緣等先天因素關係並不大;相反,

我們應該更關注這些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和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方式,探尋一下是否有特別之處。

【小花媽媽】:

確實如同靜潔老師所說,在詳細讀了幾篇關於“雙胞胎+名校”的報道後,我發現了這些雙胞胎在學習路上都是互幫互助的,存在著一股神秘的同伴間的力量。

文首提到考上南京大學的兄弟倆,哥哥的成績本來比擔任學習委員的弟弟低不少,弟弟幫助了哥哥很多,兄弟倆在學習上互相提問解答,哥哥的成績大有提升,最後高考成績還比弟弟高了3分。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靜潔老師】: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良好的夥伴式關係非常重要,無論是雙胞胎還是兄弟姐妹之間,都存在著互相影響作用。

在孩子7歲以前,受家長的影響比較大,在7歲之後,特別是在7歲-11歲之間,慢慢地“夥伴關係”就變得重要,

這裡所說的“夥伴關係”,包括家庭裡的兄弟姐妹,也包括孩子的同學和朋友。

小年齡的孩子看哥哥姐姐,透過看他們周圍的人和事物,會像一面鏡子一樣慢慢地照見自己。比如我家的兩個男孩差了7歲半,在兄弟倆小時候,弟弟會看著哥哥和身邊的同學是如何相處,潛移默化中弟弟會受到影響並模仿。

【小花媽媽】:

我記得在靜潔老師格局養育系列《學習的格局》一書裡,曾提到孩子的成長之路上一定要有一個小夥伴。為什麼夥伴式關係這麼重要呢?

【靜潔老師】:

夥伴式的影響中,有一個父母親比較忽略的點,就是小年齡的孩子並不適合一個人悶頭學習,學習是一個輸出和輸入,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如果讓小孩子一個人在那裡聽講和閱讀,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非常被動的學習方式,所帶來的“知識留存率”也非常有限,讀書也就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孩子透過主動學習的模式,在“行動”中學習到的知識,被記住和內化的機率就會提高很多。而讓“知識留存率”達到最高水平的學習方法,是

“向外輸出”

怎樣才能讓孩子的學習“向外輸出”?向誰輸出?

答案就是擴大孩子的學習半徑圈

,把學習模式向外擴充套件,向身邊的同學以及親朋好友輸出所學內容。而且,孩子輸出得越多,大腦裡的記憶就會越清晰、越深刻。

向外輸出的前提就是交朋友。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小花媽媽】:

如何把孩子的朋友圈變成高質量的學習圈,這就是一個新的挑戰了。很多家長可能立馬就會想:為學習而交朋友,那一定要找學習好的孩子,這樣才可能效仿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學習、怎麼努力的。真的是這樣嗎?

【靜潔老師】:

大家一講到夥伴式關係可能都首先想到學習上的互助,交朋友的好處遠遠不止學習方面,如果家長比較功利地看待孩子的交友問題,那就會讓孩子錯失一個成長的新世界。

只有當生活中的夥伴關係變好了,學習上才能互相借力。

現實生活中的關係不好,學習不會得到有效的提高,彼此之間也很難繫結。

所以大家不要僅僅從對學習有利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夥伴式關係,

先要從生活、從現實當中經營好夥伴式的關係,讓孩子覺得關係是自然的原生的,是可以互相吸引、匹配、激勵的,那麼這樣學習中夥伴的力量才會更強大。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小花媽媽】:

夥伴間的帶動不一定是哥哥帶弟弟,弟弟也可以帶哥哥,兄弟姐妹間是互相推動的,最後想聽靜潔老師講一講,你們家兄弟倆之間的夥伴式關係是怎樣的?

【靜潔老師】:

我的大兒子12歲才第一次參加寄宿式夏令營,但是小兒子8歲就去參加了,因為弟弟從6歲開始就看著哥哥如何報名如何參加的,送哥哥的時候我也會帶著弟弟一起去,弟弟有看到哥哥怎麼跟新的同學打交道時,這一切在弟弟心裡留下了種子。等弟弟到了8歲,之後每一年的夏令營,都是弟弟自己報的,他自己在電腦上操作,我只是坐在他身邊輔導他一下。

哥哥的牙齒有很多蛀牙,但弟弟一顆蛀牙都沒有。這是因為每一次哥哥去補牙的時候,我都帶著弟弟一起去看哥哥,弟弟看到補牙洗牙的全過程,回來就會非常認真地去刷牙,因為他明白牙齒壞了要受很多罪。

這2件小事就是弟弟從哥哥身上學到的,都是很有意思的夥伴式關係。當然哥哥在弟弟身上很多事上也有收穫。

我記得兄弟倆很小的時候,弟弟的膽子比較大,哥哥比較怕黑,晚上他們去二樓臥室時,總是弟弟走在前面,幫助哥哥壯壯膽。哥哥也知道不是因為自己是哥哥,就只能單方面幫助弟弟,弟弟也可以幫助到自己。

後來弟弟的成績、音樂、自律方面表現都非常好,哥哥有時候也會自嘆不如,漸漸從弟弟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的不足。現在哥哥也常會跟我回顧和反思,他過去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發生的問題。

夥伴式關係運用在現實生活裡,就是一種孩子之間“互相推蕩”作用。就像一個人照鏡子,這個鏡子不僅僅照到了自己,更多時候需要從鏡子裡看到別人的映象,再照見自己。

最後也要提醒大家,培養孩子夥伴式關係這個過程不能強求,不能強塞給孩子一個夥伴。

最好的夥伴式關係是一種自然發生的,若即若離的,彼此互相推蕩、互相借力的激勵過程。

聽了靜潔老師講這些,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那些“雙胞胎+名校”的組合,毫無例外都存在著“夥伴式關係”。

出生於湖南省雙胞胎兄弟熊威、熊劍的高考成績只差2分,去年他們共同考上了“雙一流”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弟弟熊劍在採訪中提到,和哥哥在學習上一直互相比拼鼓勁:“看著哥哥認真學習,我也就更加努力,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我們從不覺得孤單。”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來自無錫的曹業淳和曹業涵兄弟,今年雙雙被清華大學錄取。他們的媽媽表示:從小兄弟二人感情就很好,做什麼都是一起,平時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閱讀,空閒時間經常去圖書館看書,他們沒有參加過校外補課,會自己到書店挑選書籍並刷題。學習過程中,他們也會關注對方的學習情況,在互相監督的前提下,做到了相互比較、正面競爭、共同進步。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這種同伴間的力量不僅僅發生在兄弟姐妹之間,就像靜潔老師所說,同學朋友間的夥伴式關係也值得我們關注。

在四川綿陽,有4個一起長大的發小,今年全部考上清華大學。小學時他們4人關係就很要好,“考清華”是大家共同的約定。4個人經常在寒暑假聚在一起,他們還有著很多共同愛好,會一起分享各自喜歡的書籍和電影……各自都在朝著目標努力。

雙胞胎+名校刷屏,雙胞胎更容易成為學霸?孩子成長需要一個夥伴

所以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雙胞胎、多胞胎,是否有兄弟姐妹,這些都不是決定孩子能否考上名校、能成為學霸還是學霸的因素。

一個溫暖有愛的後天環境,一群可以互相激勵的夥伴,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搖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