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氣候變化正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加強相關應對策略研究勢在必行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不可忽視——全球約33億至36億人處在高脆弱環境中

一張綜合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多家機構對全球溫度的監測資料圖顯示,在1850年工業化後,全球平均溫度迅速升高。

更為翔實的資料體現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人類活動已導致氣候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0ppm(百萬分比濃度),為過去200萬年以來最高。2011年至2020年平均溫升相比工業化前增高1。09℃,最近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過去100年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000年以來最快……

陸波說,上面這組資料足以說明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在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廣發、重發、併發趨勢下,過去50年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經濟損失增加了7倍。毋庸置疑,IPCC評估報告顯示,全球溫升主要歸因於人類活動。

當下,全球大約有33億至36億人生活在氣候變化高脆弱環境中,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造成危險而廣泛的損害。愈加頻發的極端高溫、極端降水等災害,已經對人類健康造成了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可以透過多種複雜路徑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健康。從直接影響來看,高溫熱浪會使人體的溫度調節系統處於超負荷狀態,增加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疾病的發生風險;低溫寒潮則會導致人體面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誘發支氣管痙攣,促進炎症反應,誘發或加重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暴雨洪澇、野火和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還可能影響受災居民的心理健康。氣候變化還會產生一些間接影響,比如導致糧食產量和品質的下降,進而間接影響人類健康,特別是給脆弱人群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影響不僅侷限在上述層面,還可能導致傳染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升高。隨著氣候變暖,蚊蟲等媒介生物的活動範圍向高緯度擴張,從而加劇了登革熱、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風險。此外,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洪澇災害增多也會導致人們居住環境的水源和食物更容易受到汙染,增加感染性腹瀉傳播風險。

須加強健康領域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研究——研發健康風險預警產品 增強公眾防範意識和能力

鑑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較大,科學界正在給予更多關注,加強相關應對策略研究。

陸波說,從影響看,存在人群差異性。戶外勞動者、孕產婦、新生兒和老年人,是氣候變化相關健康危害的主要脆弱人群。針對這些人群的健康如何避免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是研究的重點。

這其中,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風險基礎研究十分必要。“目前,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科學認識正在不斷深化,但如何加強研究以應對氣候變化風險下的人群健康威脅,尚未引起國內學術界的充分重視。”陸波說,我國亟須系統開展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與脆弱性評估工作,進一步釐清複雜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對人群健康的動態影響過程及機理,追蹤不同地區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嚴重程度以及人群脆弱性變化,並及時評估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行動帶來的健康改善效果。

加強跨部門合作,加快氣候敏感性疾病的監測預警產品研發勢在必行。在公共衛生領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了中暑監測、空氣汙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全國病媒生物監測等多項氣候健康專案。國家氣候中心也從氣候與氣候變化的角度出發,開展了高溫等極端氣候事件健康風險的次季節預警、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健康風險區劃與預估等工作。陸波建議,應進一步加強部門合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各部門的專業特點,加強研發多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產品,提高氣候敏感性疾病的應急和防護能力。

面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增強公眾防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意識迫在眉睫。陸波認為,相較於科學界,公眾對於健康和氣候變化這一話題的關注度仍有待提高。未來,需要結合各地區的氣候環境差異,加強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科普宣傳,在城市、社群、農村以及重點場所開展氣候變化健康適應行動,編制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健康風險行動指南,進一步增強全民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意識。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