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有記載的第一次中日戰爭——百江口之戰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公元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談到白江口之戰,就不得不提到歷史上朝鮮半島的三個政權。

百濟(前18年-660年)又稱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原馬韓地區建立起來的國家。百濟的統治階層與高句麗人同屬於中國的扶余人而朝鮮半島南部的的三韓人卻是另一不同的民族。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公元前 1世紀由扶余人百濟部所建,660年被唐與新羅聯軍滅亡。統治範圍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北境先與漢樂浪郡,後與高句麗接壤,東與新羅為鄰。都城先在慰禮城,後相繼遷都廣州、熊津、泗沘城。

新羅(公元503年~935年),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從傳說時代起,立國達992年。公元503年開始定國號為“新羅”。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的樸赫居世居西幹建立。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古國,發源於今日中國吉林省一帶,七世紀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所滅。被近代史學家認為是東北歷史上的割據政權。

戰爭起因: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就向唐朝求援,當時唐朝的皇帝是高宗,於是派兵13萬與5萬新羅兵聯合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被俘國王的次子企圖復國,向日本求助,日本應允,並先後採取了實際行動。

戰爭過程:662年至663年,先後援助了大量戰備物資和戰船,663年8月,日本又派數萬援兵,渡海到達白江口。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都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兩軍第四次會戰時,由於日方高估了己方優勢,輕視唐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戰爭結束後: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百濟滅亡是在660年,而高句麗是在668年,也就是百江口之戰後再過5年,高句麗才滅亡,當時唐朝也正因為忙於與高句麗的戰爭,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

不得不說倭國的運氣實在是有些好了點。

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元朝入侵日本,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從日本的歷史看來,日本從沒有真正對一個國家友好過,至少統治者層面一直是這樣的,普通民眾很多還是很不錯的,和平只是為了養精蓄銳,為了學習對手的優點,然後伺機再動。

白江口中日一戰,建立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日本在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更多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唐朝為什麼會這麼強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制服日本的方法只有兩個,一是永遠比日本強大得多,另一種就是徹底改變他們的侵略習性。

當然,如果改變不了,可能還有一條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