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月也朦朧,人也朦朧

月也朦朧,人也朦朧

時光,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剛剛,盛夏的暑熱還在眉頭困撓,一絲秋涼已在不知不覺中撲面而來。於是,落葉飄零,時序輪替,天下皆秋。而今年的中秋節呢,彷彿更是突然間降臨到人間,快得有些猝不及防,讓人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

望眼處,桂香漫卷,清香飄逸,到處混雜著這秋的特別,同時,超市裡開始濃厚起月餅的溫馨味來。而這份熟悉,正是一年一度中秋節的氛圍。“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普天之下的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此刻,都深懷一份虔誠、一脈溫情,歡欣著自己的民族節日。

說來也奇怪,因人生階段的不同,這“中秋節”的味道也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兒時的中秋節,無憂無慮,是歡快溫馨的;青年的中秋節,書生意氣,是詩意幸福的;中年的中秋節,諸事纏身,是忙忙碌碌的;而老年人的中秋節,則是人生看淡,多了幾分清冷寂靜……

窗外,一輪明月依然如舊,金黃色的月光,灑滿乾坤,朦朧了天下萬物,靜美著紅塵紛爭。詩仙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是的,可長大後的人又能怎麼樣呢?東坡先生不是也只能“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嗎?

月也朦朧,人也朦朧

其實,人們之所以對月相問,並不是不懂月亮,恰恰是因為不懂自己而已。小的時候,看萬物神奇,問的是世界奇妙,疑的是神仙縹緲;長大後,世事艱辛,問的是前程情緣,寄的是美好心願;而人老了,寂寥相伴,問的則是人生苦短,慰的應是一份心安……

月亮的朦朧色,無疑是大自然的一份絕美饋贈。它,讓夜晚“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在若隱若現中安然;它,讓萬物“難得糊塗”相伴,在不知不覺中恬靜;它,讓情侶“人約黃昏後”,在柳梢月影中浪漫。總之,它就是一層保護色,撫慰著一切需要暫時安靜的事物。

朦朧,也是月亮所特有的一種風格。它彷彿是:在或明或暗中提醒人們,在半醒半醉裡點劃人們,在若有若無間感染人們,在無聲無息下慰藉人們。是的,在朦朧的月光中,人們會感到一種放鬆,一份減壓,一絲舒坦,一刻自由自在,讓人從容地養性修身。

“月朦朧,鳥朦朧,螢光照夜空。山朦朧,樹朦朧,秋蟲在呢噥。花朦朧,夜朦朧,晚風叩簾攏。燈朦朧,人朦朧,但願同入夢。”瓊瑤的詞,儘管是受了朱自清的啟發,但的確寫得別有風味;而鳳飛飛的演唱,雖然沒有鄧麗君的深情,卻活潑著幾分天真。

月也朦朧,人也朦朧

中秋節,憑著它的秋高氣爽,月光唯我獨亮;中秋節,憑著它的冷熱適度,夜色唯我舒暢。中秋節,人間收穫滿滿,山河瓜果飄香,金風玉露,一鶴排雲,詩情畫意弄秋妝。中秋節,風中清香送,月影弄銀光,嬋娟千里,相思天涯,醉了他鄉醉故鄉。

是啊,一個甲子的中秋節,就如月光一樣朦朦朧朧,難說能回憶起幾個來。大概也只能階段性地記得老家、校園、工作、家庭等幾個中秋節的片段場景……而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城市環境的趨同化,如今這中秋節與所有的傳統節日一樣,也便被逐漸缺少了自己的特色,乾脆也“躺平”去了。

今夕是何年,今夕非昨夕。老眼昏花在一片朦朧的夜色裡,往事浮沉在一片朦朧的記憶中,心頭若有若無,腦際似夢非夢。而清晰的仍然是:童年、山村、父母,同學、同事、親人。畢竟,印象深刻的記憶亦深刻,平淡無奇的痕跡也平淡,人之常情,自然規律使然。

杜甫說,“月是故鄉明”,然而,故鄉未必能放下“凡身”,不過呢,還有蘇軾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可聊以安慰。今宵,月也朦朧,人也朦朧,生命在朦朧中延續,人生卻在朦朧中老去。而人世間,也幸有月亮陪伴,陪伴著朦朧的天地,陪伴著多情的人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月也朦朧,人也朦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