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奇奇怪怪的心理學效應:維特效應

(原創文章第188篇)

1

在社會事件中,有類事件是不會大面積報道和宣傳的,那就是自殺類新聞。

對於死者家屬而言,如果能以其他理由替代,就不會說這個人是自殺去世。比如,這個人原本有心臟病,可能家屬就以突發心臟病去世來發訃告。

如果學校裡發生了自殺事件,是不大會廣泛公開報道的,因為不可以也不能。這是為了保護另一部分群體。

2

在民間,有種說法,叫自殺會傳染。我小的時候就見識到村裡有個家族,陸陸續續有四個人死於自殺。那時候不懂,只聽大人們說“家鬼搞家人”。意思是,家裡之前自殺的人的鬼魂,會引誘家族其他成員去自殺。

從唯物主義來說,這肯定不可信。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又確實存在“自殺傳染”的現象。

奇奇怪怪的心理學效應:維特效應

1935年3月7日,著名的影星阮玲玉自殺身亡。

隨即,阮玲玉的數個影迷也自殺了。

上海戲劇電影研究所的項福珍女士,吞服鴉片自殺;

紹興影迷夏陳氏吞服毒藥自殺;

杭州聯華影院女招待員張美英也服毒自盡。

單是1935年3月8日這天,上海就有5名女性自殺,其他地方的追星成員也有多位自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就是維特效應。

加利福利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一位社會學家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他叫大衛。菲利普斯(David Philips),他認為罪魁禍首是所謂的“維特效應”(Werth Effect)。

奇奇怪怪的心理學效應:維特效應

兩個多世紀前,大文豪歌德出版了一本小說,叫《少年維特的煩惱》。故事又驚悚又有趣,轟動一時。只是主人公維特以自殺告終。

由於影響過於強烈,在歐洲引起了一陣自殺潮,以致於好幾個國家都把這本書給禁了。

菲利普斯對當代的維特效應做了跟蹤研究。他的研究證明,只要報紙頭條一登出自殺新聞,在新聞曝光率高的地區,自殺率就會激增。菲利普斯認為,一些內心飽受折磨的人讀了別人自殺的報道,就會效法這種做法,了斷自己。

是一種模仿,也是一種對他人的認同,是社會認同。

就是說,這些人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奇奇怪怪的心理學效應:維特效應

還有種情況,有的自殺,並非是直白的自殺,而是隱藏在一樁災難之中,比如有些車禍就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在自殺新聞高度曝光的地區,車禍發生率會明顯增加。自殺者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自殺而死,目的是為了保護名聲或不想讓家人蒙羞等。

這就是我上文所說的。

所以,面對這類事件,廣大新聞工作者不會做大肆宣傳,尤其對心智發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群體,儘量少讓這類資訊觸達到他們。

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義務和責任。

何向群,一個剛柔並濟的心理諮詢師

參考資料:1、【美】西奧迪尼。《影響力》

2、張瑋《歷史的溫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