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伊利“大而不強”?不管五強還是七強,做到這三條你才是真的強

文 | 微信公號“

食悟

”(ID:food-gnosis)

自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釋出《徒有規模的全球幾強有何用?別讓榜單帶偏了中國乳業發展方向!》後,關於伊利大而不強的爭論在業界開始熱議起來。

有一位老奶業人在微信群裡看到文章後評論道:印度1。4億噸奶,人均100kg,有幾強?中國不到0。4億噸,人均25kg,有幾強。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奶業不是用來養活養好中國人的,而是用來掙錢的。

財報顯示,全球五強伊利2021年營收1101億元,淨利潤87億。

潘剛35歲就在“貴人”的幫助下成功接過伊利掌舵人的權杖。時至今日,潘剛已經在伊利董事長的職位上做了17年,內蒙古自治區的主席、書記換了又換,但潘剛永遠是伊利唯一的潘大大。

股權+年薪+其他,伊利衝向全球乳業第一的道路上,潘剛的個人財富也在水漲船高。以他的性格他不需要進入福布斯,只要牢牢掌控這家地方國資參股的民族乳企就夠了。

伊利“大而不強”?不管五強還是七強,做到這三條你才是真的強

然而,殊不知,潘剛掌控的不僅僅是伊利這一家企業,以伊利在中國乳業的龍頭地位,這家企業對中國乳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質量有著重要的引領和影響。

隨著每年全球乳業20強榜單的陸續釋出,我們每一位國人是時候去冷靜思考一下:中國乳業到底應該呈現一種怎樣的“強大”?

只追求規模嗎?肯定不是,這不符合國家關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針。

只追求盈利嗎?高階化是可以實現上市公司淨利潤的提升,但高階化肯定不能提高牛奶消費認知,肯定不能讓全國人喝得起好牛奶。

所以,不管你是全球五強還是全球七強,要想成為真正的“強”,必須做到如下三點:

一,“安全”與“品質”兼顧才是真的強。

根據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的專業研究:我們發現,伊利是整個中國乳業最善於“投機取巧”的企業,低溫奶不好做、門檻太高,對產業鏈要求更復雜,所以他們始終發力常溫奶;別的企業開發一款顛覆性產品,他們立馬跟風模仿,安慕希就是在光明莫斯利安推出後的跟進產品;氣泡酸奶也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

之所以在產品策略上注重常溫,其實很大程度上在於常溫的“安全”。

一熱遮百醜。不管原奶各項指標如何,在超高溫滅菌過後,都成為不會再惹事的安全模範生。

低溫奶不僅對產業鏈要求更高,對運輸半徑、保質期、存放條件等要求都很嚴格,再加上冷鏈額外的運輸成本,對於伊利這樣全國化的企業來說,他們不太情願把資源和精力放在低溫鮮奶上。雖然已經涉足,但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短期內不會成為其戰略重點。

難道我們喝奶只是為了安全嗎?難道我們不是因為牛奶的營養而去選擇購買嗎?

要知道,牛奶中的營養可不止蛋白質和鈣啊!安慕希和金典從來不敢標註其活性營養成分含量,因為經過超高溫滅菌,那些活性營養全被高溫給“滅”了。

伊利“大而不強”?不管五強還是七強,做到這三條你才是真的強

“安全”是乳製品最基本的條件,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談品質,但如果中國乳業龍頭、亞洲乳業第一、全球乳業五強總是把焦點停留在“安全”層面,那麼,誰去引領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

如果說十年前奶業發展條件有限,國人收入水平有限,為了讓全國人喝上牛奶,推出常溫奶走遍天下也就算了,但如今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了,小康社會不能沒有牛奶,更不能沒有好牛奶。

連國家學生奶引用計劃都把奶的品類拓展到低溫了,可見中國已經具備低溫奶全面發展的條件了,也足見國人對高品質、鮮活營養的需求更加強烈了。

這個時候,作為中國奶業的領頭羊,伊利有何引領呢?

二,讓全國人喝得起奶,才是真的強。

乳業新媒體領導者食悟此前釋出過一篇評論文章:“高階鮮奶”是個偽命題,講的就是乳業的高階戰略其實不太可取。

價格越高,消費者越少,這種消費邏輯特別不利於中國奶業做大做強。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和中國奶業協會的領導經常在各種會議上提到中國人均飲奶量,也會提及日本、歐美的人均飲奶量,拿這個巨大差距來說中國乳業的巨大發展空間。

伊利自己就在其2021年財報中介紹:我國人均乳製品年消費量不足25kg,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3kg,僅佔歐美國家人均年消費量220kg的1/10,對比日、韓人均年消費量100kg以上水平,或對比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人均年消費144kg,我國乳品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伊利“大而不強”?不管五強還是七強,做到這三條你才是真的強

大家有沒有深入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國人均飲奶量如此之少,為啥國人提不起對牛奶消費的激情呢?

我相信,潘剛自己肯定想過,而且想得很清楚,很明白。但為了給投資者更滿意的交代,為了實現個人財富的增長,他不會花太多心思考慮如此宏觀的問題。

伊利只會不遺餘力地瞄準各大綜藝,集中火力推他們的高階明星單品,以此實現規模和利潤的高增長。

顯然,在乳製品消費認知普及提升方面,這家乳業巨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三,把牛奶奶粉賣給外國人才是真的強。

排在伊利前面的蘭特黎斯、雀巢、達能,都是全球化程度較高的企業,產能全球化佈局的同時,他們的市場也是全球化的。

講真,這樣產能和市場都是國際化的企業,才更稱得上大而強。在這方面,我們的乳業巨頭還需要再努力深造一下。

蒙牛的艾雪冰淇淋在印尼賣得很好,於是伊利在也在印尼建廠,並且在泰國還收購了一家企業,但這些國際化舉動基本都屬於戰略跟進,並沒有看到其戰略落地和開花結果。

根據伊利跟投資者分享的資訊,國際化是伊利2025年之後的重點,“國際局勢複雜,有風險但未來潛力很大,伊利會綜合考慮資源投入,以穩為主,結合當地情況不斷最佳化模式”。

可見,伊利也意識到自己的國際化程度還不夠強,在衝刺全球乳業第一的道路上,這個短板必須得補足,不然很難贏得讓人心服。如果在2030年伊利成為全球乳業第一的時候,他們還是完全依賴中國市場,那麼,這個“全球第一”就只能是內迴圈的成績單。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