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秋波澹澹金銀湖

秋波澹澹金銀湖

筆者居住漢口東西湖區金銀湖附近已經十年有餘,這裡已經開通地鐵2號線和即將開通7號線延長線,建起輕工業大學及大型超市,商品樓房林立,道路平坦寬闊,樹木花草遍植,目睹其巨大變化,令人感慨萬千。

金銀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云夢澤。古時的雲夢澤湖港縱橫、叢林密佈,生長著犀牛、麋鹿、揚子鱷等珍奇動物。

武漢市位於古云夢澤的東南隅,漢水與溳水在漢口西北方向的溳口交匯,發展出星羅棋佈、彼此連通的湖泊群。1957年,國家“二五計劃”把這片水域圍墾成了湖田和農場,成為現在的武漢市東西湖區。

東西湖區歷史上的西湖,早期叫作淪河灣。清代光緒年間,因淪河灣位於漢口鎮西北,被人們改稱為西湖。在淪河灣與漢口鎮之間有一片湖泊群,史稱瀟湘湖。到民國時,因漢口鎮前有大江,後有大湖,居民們就信口叫它後湖。瀟湘湖還有個比較大的子湖,叫綠野湖。

清代光緒三十年(1904年)築造張公堤,把瀟湘湖一分為二。張公堤南面,依然被漢口居民叫作後湖。張公堤北面,綠野湖積水高漲,形成浩大水面,從此被叫作為東湖。

1950年8月,長江水利委員會第一次把西湖和東湖合稱為東西湖。東西湖圍墾工程以後,東湖僅僅剩下殘餘水面,又取金家墩和銀行汊的首字合稱為金銀湖。所以,金銀湖其實就是築造張公堤以前的瀟湘湖和綠野湖。由此,東西湖區的湖泊面積持續減少,水域面積最大的為金銀湖,主湖為東大湖。

2001年,東大湖中的1155畝水域開闢為金銀湖溼地公園。2007年金銀湖溼地公園入選建設部第三批“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名單。公園有植物品種188種,鳥類10餘種,形成種群。2013年11月初,區政府投資4千萬分兩期對公園進行了提檔升級景觀改造,2014年底全部竣工。

歷史上的金銀湖並不僅僅是一片湖水,而且還是萬里茶道上的一段重要水路。在“南船北馬”的年代,漢水和漢口是“南船”必經的黃金水道。築造張公堤以前,瀟湘湖把今天的漢口和東西湖區連成一片,水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接徑河。

這條河從漢口一元路上行,經三眼橋、姑嫂樹進入綠野湖,又從綠野湖穿越石潭涇進入西湖,然後透過西湖西面的湖港進入漢水。張公堤築造以後,姑嫂樹至一元路的水路阻斷,接徑河便改道諶家磯入江。1957年東西湖圍墾工程以後,接徑河又被改造成府河的河道。

2007年東西湖區開始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了一座沉沒金銀湖底的古石橋。古石橋位於現在碧海花園附近的湖面,此橋名叫石潭涇橋。《乾隆漢陽府志》、《民國夏口縣誌》等都有記載。

石潭涇橋最初由周世匡於明代崇禎年間建立,他是東西湖區柏泉人,明萬曆十二年(1585年)舉人,曾任貴州鎮遠府知府,廣西右江道,到任兩月後,因母親去世回鄉服喪,在籍五年,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前後,在柏泉通往漢陽府城的主要道路上創修了東流港橋和石潭涇橋。後由同裡鄉紳張士彥、李天康繼修。

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柏泉人張叔珽曾以貢生候補主事,任江南徽州府同知,後因厭倦仕途,稱病辭官回鄉。回鄉後,見東流港橋和石潭涇橋被水沖毀,鄉民行路艱難,便自籌巨資,於次年將兩座大橋修復一新。重修的石潭涇橋長98丈,高1丈5尺,寬1丈2尺,可通航九艙以上大桅杆的航船。

據說張叔珽在做橋樑設計時,充分考量了當時茶鹽商船通航的需求,使得商船無需放倒桅杆就能透過橋孔。1920年此橋尚存,後毀。石潭涇橋見證了金銀湖是萬里茶道上的一條重要水路。

近年來,金銀湖的整治日益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保護、治理辦法主要是將周邊的工業廢水、居民生活汙水納入水收集管網,進入城市汙水廠處理,截斷外來汙染源;清除湖底淤泥,透過灌排系統,將漢水引入金銀湖,讓死水變活,形成“活、淨、秀、諧”的動態水網;採用環保新技術,營造魚、鳥、水生植物諧美共生的自然溼地系統。

總面積6千多萬畝的古云夢澤,如今僅剩下1。2萬畝水面的金銀湖,我們在感慨滄桑鉅變之時,應該對現存的湖水倍加珍愛。

相關文章

頂部